甘肃静宁县危机:自来水有虫子 长达1厘米(图)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5-02-11 15:22:48

  喝了自己污染的臭水

  静宁人王致富说,这么多淀粉厂里,或许自己是唯一一个主动退出的老板。

  王致富的淀粉厂年产只有500吨,渝河旁边一个小院砖墙一围,没有名字,建于2002年,关闭于2004年。

  王致富说是自己差点害了儿子。2004年的静宁第一次饮用水危机爆发的春节之后,年仅5岁的儿子王贵平与邻居小孩们玩耍时喝了生水,腹泻不止,三个孩子全进了医院。那一天,王致富刚返回自己的厂子。

  王致富说,赶回医院的时候,儿子正发着高烧,医生告诉他儿子得了细菌性痢疾,送来时腹泻里有脓血。王贵平是他的独生子,前面生了两胎女儿,38岁才得到一个儿子,夫妻俩在病床前守了5天,儿子才逐渐好转。

  “那年3月,我就把淀粉厂给卖了,儿子病了5天,我头发白了一半。”王致富告诉北青报记者,“那时候看报纸说,是隆德这边的淀粉厂污染让东峡水库的水都没法喝了,回到厂子里觉得心里挺难受,这时候隆德这边也开始查排污,我就觉得,这厂子还是不要干了。”

  也是这一时期,隆德县开始对淀粉企业进行查处。

  2004年的静宁饮用水危机,让隶属不同省区的两个县第一次就污染问题坐在了同一个会议室里。

  “实事求是讲,在2004年跨省污染以前,环保这事在我们(隆德)这儿真没怎么上过心。”当年在隆德县委办任职的刘江龙回忆,“隆德县全县的饮用水全部来自六盘山的涵养林,2003年的时候我们就把管网铺设到全县的所有村子,没有静宁县那边喝不上水的‘切肤之痛’,淀粉厂排污在当时的干部们看来不过是觉得‘臭了点’。”

  6年开了5张罚单

  2015年1月,何斌成为隆德县历史上第一任环保局长,此前隆德县环保部门并不是独立单位,而是城乡建设与环境保障局。何斌说,环保部门很长一段时间在隆德县都比较弱势,这也是即便2004年跨省污染状况就摆在面前,而后几年仍没能有效遏制的原因之一。

  “其实隆德环保从来都没能实质地处罚过我们,即便像我这样的小厂子。”静宁人王国涛曾在隆德县渝河流域开过一家年产800吨的小型淀粉厂,他的厂2008年关停,“那个年代那么多人都在做淀粉,家家在排污,有时候隆德环保的人下来检查,往往也就不了了之了。”

  而大型淀粉厂则往往因为是利税大户和对隆德县GDP的贡献,长年不把环保部门放在眼里,杨河乡一家5000吨规模的淀粉企业原厂主告诉北青报记者,2009年以前,环保部门执法到自己这里,每次要求停止排污都是走走过场,唯独有一次一个新来的环保执法人员跟自己较起了真,不停止排污就要开罚单责令停产。“我给县里打了个电话求情,他们(环保执法人员)就被叫回去了。”

  北青报从隆德县环保局调阅的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4年,当时的城乡建设与环境保障局只开出5张罚单,罚单总额共计21.8万元,但其中实际被执行的只有2013年的2笔罚单,一共2.8万元。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