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天津2月13日电(记者 孙洪磊)我国首个国产“人工心脏”项目研制取得新突破。记者13日从项目负责方之一的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了解到,作为我国第一个可植入的、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磁液双悬浮血泵“火箭心”,目前已经进入批量生产的动物实验期。预计5年内,血泵将进入临床试用阶段,并向系统的商业化生产迈进,应用于医疗临床后将为我国1600万心衰患者带来希望。
记者13日上午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动物实验中心看到,“天久”实验羊2号、3号和4号选用的均是小尾寒羊,去年12月23日、今年2月3日和11日分别植入血泵“火箭心”,其中2号已经能正常行动,其他两只还戴着监护设备,尚在恢复期,但各项体征指标和“人工心脏”设备装置运转都正常。有趣的是,院方还给2号小羊穿上了红色的贺岁唐装。
2009年3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八研究所工学团队和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医学团队合作,研制出体积小、质量轻、温升低、方便植入体内的磁液双悬浮离心式血泵,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经过4年多的技术攻关,研发团队于2013年3月14日为取名“天久”1号的绵羊植入血泵,术后实验羊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健康存活了120天,创下了国内植入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的最长存活纪录,并在国内首次实现携带电池与控制器自由活动,达到了血泵临床植入的模拟状态。
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刘晓程说,目前进行的动物实验主要是观察血泵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生物相容性以及对动物身体的影响情况,下一步将开展生物医学和工程学检测。完成至少6批次的动物实验后,即可进入临床试用阶段。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中最常见而且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目前我国有1600多万心衰患者。”刘晓程说,目前对于心衰的治疗,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机械辅助循环及心脏移植。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死亡率并没有显著降低。瓣膜置换或修复等外科治疗可以改善瓣膜的情况,但是在大多数病例中,并不能阻止患者病情的发展。心脏移植由于供体匮乏,远远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大量心衰病人在等待心脏移植中死亡。
心室辅助装置是全世界公认的各类终末期心衰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但我国至今尚无商品化的国产心脏辅助装置供临床应用。国外虽有商品化的心室辅助装置,但一套装置价格高达百余万元人民币,令国内病人望“泵”兴叹。
“研发团队将继续优化血泵性能、丰富血泵类型、降低生产成本,早日使国际先进水平的心室辅助装置以低廉的价格应用于医疗临床。”刘晓程告诉记者。(完)(编辑:李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