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盘问”

作者:陈方 来源:新民晚报 
2015-02-14 16:25:09

  从什么时候开始,回家过年竟然也成了一个“问题”?各种各样的《春节回家万用攻略》在社交媒体上爆红,只是为了应付父辈的“中国式盘问”。

  十多年前我刚参加工作,单位效益很好,春节放假前除了发红包,还有各式各样的年货。那一年春节单位还发了一箱蔬菜,因为值班自己走得晚,蔬菜送人已不可能,留在单位宿舍里只怕会烂掉。掂量来掂量去,还是决定回家时带上。那时候还是绿皮车,我身后背着大包,胸前抱着一箱蔬菜挤上火车,哐当哐当5个小时赶回老家。

  北方冬季的蔬菜都贵得很,父母看我不嫌麻烦还抱着蔬菜回家,年夜饭时,他们还对弟弟妹妹开玩笑,“多吃点菜,这是你哥大老远从石家庄抱回来的菜,不许浪费”。初一那天开始去和父母的同事们拜年,他们都会问我:“上班了,单位每个月发多少钱啊?”

  十多年前,我们当然已有“隐私”的概念,我也知道见面就问别人“挣多少钱”是很不礼貌的问候。但小县城里,没人讲究那么多。我理解他们的关心,父母和他们的同事都是工人,十多年前工资最高的时候也不过700元。而且工厂不景气,班上得断断续续,所以工资也经常“断顿”。子女们终于参加工作了,他们希望孩子们能比自己过得好一些再好一些,关心你挣多少钱,其实他们是想抹掉那些内心的担忧。

  与父母相比,我的工资大大高出他们所料,所以工作后最初几年过年回家,我从不惧怕他们的各种盘问。但后来,我的“比较优势”慢慢丧失了,因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对象,每年过年回家都会听父辈的各式唠叨,“都快30了,再不找对象恐怕要一辈子打光棍儿了。”被他们盘问急了,我会狠狠回上一句,“你们凭什么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我结婚不结婚的基础上?”狠话噎得父母七八天里不再过问我任何找对象的事,但到了第二年春节,他们依然会继续盘问。

  想一想,那些年过年回家,父母们的盘问和如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当时社交网络还不流行,“中国式盘问”的标签也不曾出现。如今网友们为了应付家乡父老的各式盘问,娱乐化地制作出诸如“这个嘛呵呵呵呵呵”、“那什么哈哈哈哈哈”等“技术帖”,甚至也有舆论认为“中国式盘问”中充满了功利色彩,“有没有房子,挣多少钱”,这些盘问中都隐藏着父辈对子女“衣锦还乡”的潜在诉求。其实,对于父母那一代人来说,他们的青春从艰苦磨砺中而过,他们的生活可能充满各式困顿,他们更希望下一代能有一个安稳的生活。而且,对于中国绝大多数传统的父母来说,似乎只有孩子们工作稳定,收入可期,结婚成家,他们一辈子的使命才得以完成。

  单纯从人际关系方面说,“中国式盘问”带给年轻人的归乡焦虑,只是中国代际差别演绎的景象。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的题目,“过年不过是怀念有情有义的生活”。对于父辈而言,也许他们的人生格局和生活履历决定了他们的“盘问视野”,或许他们只能用这样的盘问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儿女的情义。想想这些,突然觉得网络上的“回家攻略”多多少少消解了亲情的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