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标准的军礼带来一份热泪盈眶的感动
有了志愿者的牵针引线,黄忞顺利完成了对4位老兵的拍摄。接下来的孟一平老人是黄忞拍摄的第5位老兵,也是带给他感动最多的一位。
“开门迎接我们的孟老,穿着毛衣毛裤,趿拉着拖鞋。”黄忞眼前这位参加过人祖山阻击战的孟老,腿部肌肉已经开始萎缩,耳朵因受战场炮火影响几近失聪。
孟老把黄忞等人请进客厅,就转身进了房间。等待片刻后,不知其意的黄忞扛着摄像机跟进房间。“只见老人换好白衬衫,从衣柜里拿出一套平整的西装,上面还别着一枚抗战纪念章。老人又找出皮鞋,那双鞋亮得啊,在镜头中直反光。”
在黄忞为孟一平拍摄的影像中,96岁的孟老双手颤抖着,坚持自己系好鞋带,又认真地系上领带,仅系鞋带就用了4分钟。重新站在摄像机前的孟老,尽力挺直腰板,控制着颤抖的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黄忞说,他每次回看这段录像都会哭,怎么也忍不住。在为《记忆》配置的宣传片中,他为孟一平的镜头配了一段旁白:“这是一个兵对于他曾经所在部队的尊重,对于他曾参加的那场卫国战争的尊重。”
“事实上,很多老兵都会这样,在讲述前换衣、梳头、佩戴荣誉勋章。”黄忞说,尽管老兵们年事已高,却能脱口说出所在部队的番号,速度快得他手写都跟不上;尽管他们常常体力不支,却能在讲述中忘记疲惫,并在拍摄结束后坚持送别;尽管他们身体欠佳,有的甚至残疾,但他们都会面对镜头敬一个令人感动的、端正的军礼。
每次拍摄后,黄忞都会拍一张留影:老兵站在中间,他和室友、志愿者围住老人,向老人竖起大拇指。黄忞说,这个造型不是特意设计的,他认为只有这个动作才能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动。
一种离别的心酸凝聚一股与时间赛跑的勇气
由于拍摄对象遍布山西临汾、清徐、大同等地,为了节省开销,黄忞每次拍摄后都要当天返回。那个寒假,黄忞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凌晨4点起床,开车去接志愿者,6点之前上高速。
到达目的地后,黄忞来不及休息就从司机转换成记者、剧务,等到晚上七八点钟返回太原家中时,早已疲惫不堪。“就是这样,也还不能睡。”黄忞说,要把当天拍摄内容导入电脑,还要准备第二天的拍摄。
不拍摄的时候,黄忞就一遍遍地看录像,剪辑整理。“老兵们方言浓重,需要反复听。此外,他们的部队番号和反复提到的地名还要核实。”
2014年寒假,黄忞就这样忙了20多天,最远的一天跑了800多公里。在超负荷体力透支后,这个身高181厘米、体重82公斤的大小伙子也撑不住了——他得了急性肾炎。
“生病后,家里人开始反对我继续拍摄,但我不可能停下。”黄忞说,“因为在我接触的老兵中最小的89岁,最大的已经99岁了,有的拍完不久就离世了,还有的刚知道线索没来得及拍就离世了。”
寒假返校后,黄忞又开始拍摄生活在吉林省的抗战老兵。2014年一年,他为25名老兵拍摄了口述历史,其中山西省19名、吉林省6名,平均时长约3小时。黄忞将已经拍摄完的25位老兵的故事归结为第一期。
“幸运的是,家人也被这些口述历史感动了,主动帮助找到了一名老兵。学校也给了我很多帮助。”黄忞说,在学校的大力宣传和支持下,长春师范大学的14名同学也加入到关爱抗战老兵的队伍中。在寒假中,帮助黄忞拍摄的同校学弟、家住山西临汾的赵博文说:“他为这部纪录片自己花掉了1万多元,却拒绝了要花15万元购买影像的影视公司,绝对值得我们90后骄傲。”
“尽管我也需要更多的资金完成之后的拍摄,但绝不能辜负这些英雄对我的信任,绝对不能为了钱随意把这些口述历史卖掉。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我会无偿捐献。”黄忞说,在学校的帮助下,他还特别策划了一项“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温暖2015”关注老兵公益活动,希望吸纳更多同学加入到口述历史的拍摄整理中,或为老兵送去关爱,一同感受历史,传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