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春运:还需关注“高铁4小时上山大半天”现象
关注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段子:“这几天,北京写字楼里的Linda、Mary、Vivian、George、Michael、Justin挤上火车,陆陆续续回到铁岭、回到建福、回到广西,名字又变成了桂芳、翠花、秀兰、大强、二饼、狗剩……”这样的段子当然很刻薄,但又非常真实——春运对一些人来说,确实就是从光鲜亮丽的城市出发,回到偏远凋敝的农村;他们在上火车时是一种身份,火车到站之后又是另一种身份。
“Linda”们生活的城市,与“桂芳”们生活的乡村,其实都是真实中国的一部分。只不过在平时,我们更习惯于将镜头对准前者,而疏于对后者的关注;我们更习惯于向世界展示中国日新月异、越来越繁荣的一面,而忽略那些仍在原地踏步甚至被甩出发展轨道的角落。年复一年,唯有春运期间的归途列车,能让我们更直观地打量两种截然不同的中国状态,进而观察今日中国面临的发展课题。
受益于“火车6次大提速”“建设8小时高铁圈”等因素,很多人“在路上”的时间大大缩短,春运归途不再像以前那样狼狈了。纵横中国的交通大动脉更加通畅,“村村通”工程成效不小,确实值得“点赞”,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在完善交通网络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毛细血管”不够畅通,尤其一些偏远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依然很薄弱。
最近,《新华每日电讯》就报道了一个“Linda还乡”的故事——外出务工人员从广州乘坐高铁到湖南溆浦南站,只需要4个小时;但从高铁站走回雪峰山地区的北斗溪乡黄田村,却需要大半天;如果赶上雨雪冰冻天气,根本无法上山。因为交通不便,有多名村民在生病后送下山的途中去世;当地干部带领村民修路18载,但直到如今,坐车上山下山对山上的“四不通”村落来说依旧是个梦。没有“毛细血管”的畅通,人们的幸福感必然大打折扣。
我们当然知道不可能做到资源配置“无差别”,但现在的突出矛盾是,一些地方的发展思路不科学,过于强调“看得见”的部分而轻视“看不见”的部分,甚至以为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就可以对“次要矛盾”不管不顾。事实上,能否让黄田村这样的小地方也享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能否让偏远地区的民众也有畅通便捷的回家路,才是检验国家的发展是否协调、均衡、健康的重要指标。中央正在极力让改革成果全民共享,这也需要地方加把劲。
见微知著,仔细研究这些平时不容易被关注、被看见的具体问题,反思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的不足,矫正一些不够科学的发展理念,才能让春运列车衔接的两头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春节过后,“桂芳”又将变成城里的“Linda”,故乡将再次变成一个遥远的名词,但故乡的问题仍等着被看见、被解答。 (新华社记者易艳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