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新年俗”,你都体会到了吗?

作者:尤莉灵 来源:新华网青海频道 
2015-02-23 00:00:00

  新华网西宁2月23日电(记者庞书纬)近些年春节,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等之外,“新年俗”不断出现,透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逆向迁徙”

  农历腊月二十,家住西宁的退休干部王成贵和妻子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准备和在那里生活的女儿、女婿一起过年。

  “春节假期就一周,加上路远,孩子要是回家的话,住不了几天,不如我们老两口去北京和孩子们一起过年。”王成贵说。

  次日,火车准时到达北京,前来接站的女儿王宇一见到父母,泪水再也无法抑制……

  王宇告诉记者,2006年到北京求学以来,每年春节都是她回西宁过。“参加工作之后没有了寒暑假,过年回家时间一下子短了,加上串亲戚、同学聚会,真正陪父母的时间特别少。今年爸妈主动提出要来北京过年,我们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了。”王宇说。

  有关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其中约有一半子女不在身边。

  居住在北京的张鹏和刘潇潇夫妇今年春节“四喜临门”:双方父母分别从青海西宁和江西南昌到北京过年。

  “我们俩都是独生子女,结婚两年多了,前两年都为回哪边过年犯难。今年双方父母都来北京,可以陪老人去逛逛庙会,挺好的。”刘潇潇说。

  专家表示,“逆向迁徙”的增多,满足了老年人对亲情的渴望,是对子女回家过年的有益补充。

   微信红包

  “你抢到红包了么?”春节期间,“红包”成为微信空间中的热词之一。

  “我感觉手机屏幕都快被我戳坏了,还好我家WiFi比较快,抢了四百多元,发出去三百多元。”“90后”小伙王跃鹏说。

  今年春节特别是除夕、大年初一两天,微信抢红包几乎成为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甚至有微信运营商在除夕夜开通手机“摇一摇”抢红包活动。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抢红包作为今年的“新年俗”,突出了互动感和分享感,同时紧跟移动互联网发展潮流。

  但微信抢红包引发一些中老年人“吐槽”。“好不容易把孩子盼回来了,可他们一个劲地拿着手机‘抢红包’,弄得我们心里怪不是滋味的。”王跃鹏的母亲说。

  许多网友表示,“抢红包”作为春节期间的“活动”无可厚非,但应适可而止。对年轻人特别是异地就业的年轻人来说,应当利用有限的假期时间,“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不应让微信红包“绑架”来之不易的团圆时光。

   看老电影

  “相知相爱,不再犹豫,从我们目光相遇那一刻起;相知相爱,不再犹豫,让真诚常驻在我们心里。”在位于西宁的一家影院,老电影《甲方乙方》片尾曲响起,年过半百的西宁市民张文霞眼里含着泪花。

  “没想到今年女儿过年回来,坚持要带我们到电影院看一场老电影,看着看着,我就回想起将近二十年前带女儿一起看电影的日子。”张文霞说。

  据记者观察,近年,过年回家陪父母看老电影成为不少子女的选择。一些影院春节期间推出老电影专场,《不见不散》《甲方乙方》甚至《庐山恋》《少林寺》等老电影被重新放映。

  “随着社会老龄化,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要。”西宁某影院值班经理刘冰告诉记者,影院原先安排老电影专场时,曾担心没有观众,但经过十多天“试水”发现,春节前后,许多70后、80后甚至90后,陪父母看老电影,影院为此专门增加了放映场次。

  “经典老电影大多传达了朴素、真挚的情感,也包含了我们一代人对过去的记忆,对青春的怀念。”走出影院的“50后”梁天寿说:“原先一直觉得和子女之间‘代沟’很深,但后来发现,通过在一起看老电影,两代人的心其实可以走得很近。”

  实习编辑(尤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