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3日电(实习生 汪徐秋林)恋爱了吗?结婚了吗?有孩子了吗?在哪工作?工资多少?春节期间长辈们的“问候”,让许多人“近乡情怯”。回家后面对亲戚的关心,旧时朋友的重聚,如何调整心态?什么样的年是“和睦年”?《新华访谈》专访心理学者,情商研究专家张怡筠,教您如何与家人、朋友过一个和睦年。
图:心理学者张怡筠博士 张怡筠情商工作室提供
“光宗耀祖”惹的祸?
[新华访谈]:每年都有人说,过年回家“特别累”,和亲戚朋友“没话说”。有的人甚至不想回家。根据您的观察,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现这样的心态?
张怡筠:中文里有个词叫“光宗耀祖”。家庭教育让“我们做得好”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回报父母家人的辛苦付出。家对某些人来说,也是压力的来源。当亲戚朋友问“生小孩”“买房车”的问题时,听的人往往就以为在问“混得怎么样?”
[新华访谈]:但聊天时这些话题很常见,大家为什么不愿回答此类问题呢?
张怡筠:我认为是因为亲人之间表达关怀的能力僵化,让很多人感觉回家就像交“年度成绩单”,如果家人不满意,当然就不想回家。但“成绩单”是当事人的感受,爸妈看来,儿女回来过年和他们聊天就很好。但因为他们与儿女的沟通不足,儿女未必相信这说法。如果孩子觉得爸妈不管怎样都爱我,那孩子翻山越岭都要回家。如果爸妈总说“隔壁老王家今年又换车”“谁家又生孩子了”,孩子就会从他们的言语中解读父母认为的成功和失败。所以父母孩子都要增加沟通能力,确保每个人的心意都能够被理解。
走亲戚?同学会?三招带来好心情
[新华访谈]:那有什么可以提高与家人亲戚间沟通能力的方法呢?
张怡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关心事情而关心心情。对话中询问升官、提拔工作、买房买车、生小孩等叫关心事情,这就含有“混得怎么样”的潜台词。但如果你先问心情,最近累不累?今年有什么特别开心的事?这种没有压力的谈话方式,会让人觉得你是关心他,就最容易让对方诉说。
2、不做价值判断。当儿子女儿说,我也不一定需要换大房子,结婚,生小孩时,很多父母亲就说,你怎么能这样想呢,大家都生孩子、换房子、换车子。“你怎么能这样想”就是表明你不认同他的价值判断,那么对方接下来就不会再说话了。所以不要做这样的价值判断,而是理解他背后的心理原因。当父母问,为什么还不结婚,儿子说,我不觉得结婚很重要时。如果父母说,是吗?三十岁还不觉得结婚最重要是为什么呢?就会促进与子女更深入的沟通,父母也会更理解孩子,家人的理解本就是一种莫大的支持。
3、不试图说服,而是想法相互尊重。谈话过程中出现意见不合时,不要去争执、试图说服对方。年轻人想法比较独特,有自己的判断,最好的说法就是“哦爸妈我理解原来你们是这么想的。”至于老爸老妈要影响儿子女儿,则大可不必。了解比改变重要。很多时候家族成员感到不愉快,就是总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对方的生活,让对方活成我们想象那样,而不是他们想活成的那样。
[新华访谈]:除了家人的询问,过年遇到昔日同学,发现生活差距加大,攀比现象存在,也让许多人苦恼。面对这些,他们应怎样调整心态?
张怡筠:老同学聚会免不了每个人汇报自己的近况。这时候应该注意几点。
1、把近况报告当成分享而不是竞技。自己将他人对资金近况的询问当成善意的解读,就会很坦然。把别人的询问看成“老同学好久不见,我真的很关心你”时,自己就会很自然地说:我现在一个月赚2000块,我还没有结婚,还没有买房,谢谢你的关心,我很努力。坦然面对昔日同学,当自己无心比较时,别人也无从比较。
2、多说软感情,少说硬指标。软感情就是聊一聊当年在学校的情景,忆当年,分享记忆,还可以聊这几年的心得和成长,离开家的打拼,还有家乡的好,而不是说在大城市一顿饭吃了5000块。
3、恢复同学时的模样。纯真年代的互动是一辈子最宝贵的资产,以后也再不会有一群这么了解你的同学。与同学相处最好的模式就是回到当年没大没小的相处状况,每一个人都同等重要。有的人把做老总的腔调带进同学会,有的人把职业身份带到同学会,这就会给别人带来一些压力。
回家不是参加竞赛
[新华访谈]:因此过年回家的意义在于团聚,而不是改变彼此的生活?
张怡筠:是。中国人团圆就是我们都回来感受家族的支持和爱。只不过我们缺乏一些沟通能力,常年在外与父母关系渐疏,容易发生冲突。有人说,回家好像参加竞赛,自己像被放在舞台上评比工作、爱情还有小孩。但回家的感觉本不应如此,回到一个充满爱的地方,身边的人理解我,关心我,支持我。我就能充满动力和能量地离开家,继续未来一年的打拼。
[新华访谈]:您怎样理解家庭之间的和睦?
张怡筠:家庭成员真的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相互给爱的支持。如果只是表面的客气,也并不能算和睦,回家的人真的能把工作中、生活中、旅行中的见闻感受、这一年的心路历程与家人分享,同时了解更多人,解读家人话语背后的深层愿望,并借此机会将原来没有说的话补上,那么回家的意义就会变得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