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2月23日电(记者任玮)春节期间,宁夏银川市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的传统民俗文化展演上,曹玉萍每天都要为游客演四五场皮影戏。
四根木棍撑起一幅白色幕布,顶端一个灯泡映衬投影,琴鼓伴奏中,曹玉萍口唱戏词,手里操纵的皮影人偶在幕布上拱手躬身,舞枪弄棒,引起台下观众阵阵叫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这里看我表演,要是父亲能看见这场面,肯定特别高兴。”曹玉萍说。
与女儿曹玉萍在台上热闹忙碌的景象不同,演了近一辈子皮影戏的曹志勤如今每每技痒,只能一个人摆弄炕头上那一箱上了年头的皮人。“现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电脑,没人爱看也没人愿意学这皮影戏了。”说起在乡野间已然没落的这门技艺,曹志勤很是沮丧。
今年67岁的曹志勤是宁夏西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20世纪50年代,当地皮影戏十分兴盛,全县有近百个皮影戏班,每到农闲时分、过年过节,人们便聚在一起看表演。80年代,曹志勤的戏班走村串乡,一年能演近百场。
跟在父亲身边,曹玉萍迷上了皮影戏。10岁起跟着父亲学习表演,15岁正式登台演出,为了提升技艺,她还专门去西吉县文化馆的秦腔培训班学习唱腔。“那时候纯粹就是爱好这个,也没想这门手艺能挣多少钱。”曹玉萍说,每次演出听到台下的叫好声,她都特别有成就感。
然而,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受到日益多元的文化消费方式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影电视开始盛行,曹志勤的皮影戏班不再如过去红火。曹玉萍也开始更多为生计考虑,结婚前她去学了裁缝,很少去演皮影戏了。
原本将女儿视为接班人的曹志勤一度担心这门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全国近万名皮影戏艺人中,中青年艺人寥寥无几,掌握技艺的老艺人苦于找不到接班人,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普遍面临的问题。
据了解,国务院至今已公布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而据统计,首批226人中60岁以上(不包括60岁)的约占91%,第二批约占71%,第三批约占78%。第四批传承人中出现的“70后”已成为传承人队伍中的“年轻人”。
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离世给非遗传承保护敲响了警钟,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民间机构也开始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加大力度。宁夏建立的非遗传承保护奖励扶持保障机制,解决了区级以上代表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通过设立50多个非遗保护传承点,给予资金补助,通过建立教育传播基地,让一批批非遗项目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
据了解,西吉县于2008年成立了西吉皮影艺术团,曹志勤任团长。2008年,被国务院和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保护性开发综合实验基地”的宁夏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面向全国招募非遗项目和表演艺人。曹玉萍受聘在影城专职演出,又干起了她最喜欢的皮影人,每月固定的工资收入也让她没了生活的后顾之忧。
曹玉萍告诉记者,今年过年她打电话给父亲,说起在影视城里演出的红火场面,父亲非常欣慰,也想从西吉县的老家赶来看看。“现在最头疼的还是传承人问题。”她说,虽然皮影的传承保护受到了各方关注,但表演形式和剧本内容的老套,使得年轻人难以接受,没人愿意学,仍是皮影传承的主要难题。
业内人士认为,要解决皮影戏传承的问题,除了解决后继乏人、资金短缺、社会重视度不够的问题外,如何在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上有所创新,是值得探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