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有“京剧之花”美誉的梅兰芳先生赴美巡演,将京剧推向世界的舞台。岁月如梭,而今也有一朵“京剧之花”正在华盛顿的大小舞台上绽放。
4年前,举家迁往华盛顿的黄岫如遇到了谢晓贤、车欣、王梅和翁叙园四位志同道合的票友。五人心里都存着一份在海外传扬京剧的志向,一拍即合,“京剧之花”应运而生。
在美国推广京剧,黄岫如的条件得天独厚。她师从名家张逸娟多年,大学专攻英文,学过西方戏剧理论,在世界银行的工作又常与多元文化打交道。按她的话说,“不给中国文化做点什么,觉着愧疚。”
工作以外的时间里,黄岫如几乎全身心扑在了京剧上,每一件小事都能成为她推广京剧的机会。一次演出前去印制海报,工作人员看到海报后惊奇地对她说:“京剧竟能让人这么美,你们有演出时请一定告诉我!”
以“外在美”吸引观众只是开门第一课,让美国观众理解京剧,首先要过语言关。京剧唱词引经据典,逐字翻译往往会破坏原有的韵味。要打通东方文化和西方观众的心,黄岫如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在西方文化里找对应。于是她把《打龙袍》里刚正不阿的包拯与赏罚分明的所罗门相提并论,用初生的维纳斯来形容《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醉态。将东方典故转化为西方常识,通俗易懂,观众喜闻乐见。
传统京剧社往往重表演而轻讲解。为了让观众不只看热闹,“京剧之花”坚持在演出之外做讲解。她们给美国观众细细介绍化装和动作背后的门道;手把手教当地的孩子们如何将水袖和刀枪舞得漂亮;甚至专门从国内请来名师为美国戏剧学院的师生讲授理论课。华丽舞台的背后凝聚了许多辛勤汗水,幕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得靠成员们各显神通,调动各方资源。
3年多来,“京剧之花”活跃在华盛顿的社区、中小学课堂、大学戏剧节、政府部门和主流艺术节。农历新年里,“京剧之花”有多场演出,未来还有更多精彩等待她们去创造。
(本报华盛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