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未来经济增长的有效支撑

作者:陈飞翔 来源:文汇报 
2015-02-25 15:06:50

  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基本的特征之一无疑是整个国民经济要走向更高档次的国际化运行,进而更好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增进国民福利。为此,当前应当特别注重通过提高开放水平来为未来持续增长提供有效的支撑

  一个难以回避的重大挑战

  去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4%,GDP总量迈上十万亿美元的台阶,成果实属来之不易,但当前整个国民经济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都相对复杂的局面下,如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中国经济持续较快的增长,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难以回避的重大挑战。摆在我们面前的明智选择应当是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以更高层次的经济国际化进程来拓展未来国民经济成长的空间。

  缓解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可取的。我国货币供给M2总量已经达到GDP的两倍,信贷总量与GDP之比也已经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当中最高的了,货币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再继续下去。所谓的通货紧缩在我国并没有出现,当前情况下再增发货币只会加大结构调整的阻力,比如让一些本应削减的过剩产能继续存活下去,一些低效的企业不被淘汰。同时,增发货币只会加大收入分配差距,使低收入者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人民币面临更大的贬值风险。

  扭转眼前经济下行的趋势,不能也不应当再依靠刺激房地产泡沫。目前城市房价与居民收入之比远远超过国际上的正常水平,房屋空置率也已经非常高,楼市已经泡沫化是不争的事实。近期一些地方政府以各种办法试图拯救低迷的楼市,仍然想通过维持房地产泡沫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无疑是饮鸩止渴。一方面楼市投机已经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压抑消费增长,金融风险不断积累上升;另一方面,房地产泡沫也日益明显地阻碍产业升级的步伐。

  整个国民经济要走向更高档次的国际化运行

  今后一个时期内继续保持合理的中高速增长,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是因为我国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仍然靠后,国民福利的提升仍然需要一个较快和较长的增长过程。同时,我国也具有继续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各种潜力,比如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经济已经高度国际化。未来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制约因素都必须从全球化的视角来加以全盘审视。

  显然,保持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势头的关键在于实体经济部门的转型升级,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最需要确立国际化的视野。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与现有开放模式密切相关,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是一些工业部门产能严重过剩、技术创新不足的直接原因,只有重构参与国际经济的流程,才能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较高的起点和腾挪的空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基本的特征之一无疑是整个国民经济要走向更高档次的国际化运行,进而更好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增进国民福利。为此,当前应当特别注重通过提高开放水平来为未来持续增长提供有效的支撑。

  做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获得更多的主动

  首先,做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拓展市场规模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已经成为各国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一种重要路径,我国必须抓紧时间把“一带一路”战略落到实处,以在未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多的主动。近期要努力加快基础设施连通、金融服务融合等方面的进程,力争早日形成相对稳定的有实际价值的外部市场。国内企业要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来,把国内市场与外部市场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升现有产能的运行效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

  其次,提高对外投资经济效益,重构国际竞争模式促进产业升级。去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引进外资,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转折,今后要进一步努力提升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效益。一方面要大力改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本身的效益,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拉动效应。要充分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来带动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和结构升级,合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力来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话语权。

  再次,扩大高端装备技术出口,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民消费福利。近期高铁等高端装备技术出口成为中国经济一张亮丽的名片,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应当抓住机遇来更好地带动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扩大高端装备技术的出口规模,一方面能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形成强大的有效需求,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高端装备技术出口既具有很好的市场收益,也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效应,真正形成生产扩张和消费增长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未来较快的持续增长提供可靠的保障。

  (作者为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