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紧紧围绕“快、准、实、亮”四个字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争做全面深化改革大潮的急先锋,达到了起步扎实、推进有序、开局良好、氛围浓厚的预期目的。
一是突出“快”字制定改革作战书,扎实起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贵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后,于2013年12月迅速召开市委四届四次全会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出台了《中共遵义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作出了14方面58条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部署。随后,多次以市委常委(扩大)会、市委常委会、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改革专项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及时传达上级相关精神,集中研究改革工作,安排部署改革任务。及时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兼任主任,与市委政研室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新增10个行政编制、2名专职副主任(副县长级)、3个科室和5名科级职数。市委改革办工作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及时出台了《中共遵义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共遵义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共遵义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和工作运行机制。制发了《遵义市全面深化改革备案和信息管理办法》、《遵义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考核办法》等近10个内部规章制度。基本形成了领导小组、专项小组、专题组和市委改革“五位一体”的通畅的运行机制。
二是突出“准”字抓好改革“施工图”,推进有序。紧紧围绕问题导向、战略导向、市场导向和民生导向,针对民主法治、政治协商、党的建设、纪检监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等20多个领域及时开展调研工作,制定了相应的改革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目前,已出台改革制度性文件70多个,绘制了70多张改革“施工图”,为有序推进改革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突出“实”字做亮改革“成绩单”,开局良好。聚焦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市场主体活力,市场经济更加活跃。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了服务效能;聚焦民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缓解了群众读书难、看病难、看病贵和报销难的问题。通过司法体制改革,提高了依法治市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聚焦环境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发展软实力。通过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达到了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效果。通过实施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高了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优化了人才结构。通过纪律检查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廉政建设,全市呈现出风清气正、不甘落后的干事创业新气象。此外,遵义市部分改革还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前列,例如,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为省里出台相关文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蓝本。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特别是实行“电子招投标”后,真正实现了“阳光交易”,每年可为财政节约资金34亿元以上。
四是突出“亮”字做好改革“宣传单”,氛围浓厚。为了赢得更多的群众理解、支持并参与改革工作,按照发现、培植、挖掘和宣传的工作思路,扎实做好改革“宣传单”。根据工作需要出台宣传方案,在市级媒体开设《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时》、《“一把手”话改革》等专栏,定期不定期宣传报道改革进展情况。在全省率先开通了《遵义改革》微信公众号,建立了“改革进行时”QQ群,创办了《遵义改革动态》内部刊物。由于成效明显,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已引起了《人民日报》、新华网、《贵州日报》、《当代贵州》、《贵州调研》、《省委情况交流》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广泛关注,截至目前,《人民日报》、新华网、《贵州日报》、《当代贵州》等媒体共刊载遵义改革工作稿件120多篇(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