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春节电影市场看似一片“乱战”,但从排片和市场反应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日趋成熟。
“我们看到了难得一见的市场新动向,类型化、分层次的消费正在初露端倪。”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说,一部分人青睐于“合家欢”的喜剧,也有人偏爱文艺气质的大片,票房分布实际呈现一种较为理性的排列,综艺电影则弥补了同档期“合家欢”消费的一部分空白。
据记者观察,在上海,电影《爸爸去哪儿2》和《爸爸的假期》观影人群结构比较均匀,有全家老小团圆型的、也有归国人士聚会式的观影人群;在浙江等地,一些三四线城市的电影院,综艺电影还受到返乡观影者的追捧。
未来的春节,我们如何看电影?
专业人士指出,“七片联映”本身并不可怕,这是市场更丰富、更完整的表现。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吴保和认为,从长远看,“粉丝经济”刺激带动电影消费的模式仍待转型,未来的方向是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类型化影片。
近年来,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2014年全年票房已超296亿元。2012年,国内用于商业运营的银幕总量突破1万块,并于2014年加速迈过2万块的门槛,城乡居民的观影习惯也随之逐步改变,“过春节,看电影”今后将变得习以为常。
自2013年以来,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影院建设逐步向三四线城市扩展,电影银幕新增份额中有相当一部分投入到中小城市、西部城市中,也进一步拓宽了电影消费渠道,使春节返乡观影的设施条件改善,消费几率也大幅增加。
“未来,可能会形成一种更加理想的状态,即不同的院线推出符合各自定位的特色电影、独家投资的电影,那么在琳琅满目的节庆电影市场上,‘七片联映’的场面,也就不再令人称奇了,市场也将更加理性。人们可以享受到更加分众化、个性化的电影服务。”石川认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