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颠簸的山路行驶了半小时,织金县熊家场乡的乡领导指着一座山林对笔者说,那就是王常鹤栽种的树林。立春刚过,这里的树木却已一片墨绿,处处充满生机。一路渐行渐近,层层叠叠的山林向我们围了过来,仿佛一个画师,用绿色油彩涂染了整片山林,慢慢地扩散开来,整个人都被这绿色融化了。
执着 让荒山变绿
凛冽的寒风中,走进这一片树林,看着这片墨绿的海洋,谁能想象,三十年前这里只是一个个光秃秃的荒山,到处是一片荒芜的杂草。
三十年,斗转星移,弹指一挥间,王常鹤从小王变成了老王,树木从幼苗变成参天大树。
“从小就生活在这里,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你们可能真的想不到,三十年前我们这个地方,每到雨季,常常就会爆发山洪,轻一点的冲毁田土,重的时候冲毁房屋,危及生命。”王常鹤如今已68岁了,但当年的事仍历历在目。
“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家有鼓励种树的政策,我是借着国家的这个东风,开始种的树。”1986年,38岁的王常鹤不顾家人和朋友反对,倾其所有,承包了糯冲村2000余亩荒山,干起了人们当时说的“傻事”——种树。
树虽然种下了,但看护最重要,王常鹤索性在山上搭起房子,日日夜夜守护起这些树木来。
“当时,种树这件事情,我父亲一直反对,说我‘傻’,一段时间都不和我说话。乡里的人也笑我,说这种费力又费时的事情也做?其实,那时我就想着水土流失太严重了,这样下去村子里没法住了。不是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吗?”回想起刚承包栽树的事情,王常鹤至今感触颇深。
王常鹤边说边用镰刀熟练地除掉树木旁的杂草,手上的老茧已布满一层又一层。不敢想象现在这葱葱郁郁的树林,是出自于这年过花甲的老人之手。
栽树造林这样的“傻事”,王常鹤一干就是30年。曾经2000余亩的荒山如今已变得绿树成荫,山清水秀。
“让荒山绿起来,改变祖祖辈辈生存的环境。”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不仅使自己承包的荒山披上绿衣,还发动周围群众参与植树造林,无偿提供27万余株树苗,带领邻村陶家洞堰口组王达志、杨兴安等群众造林1600多亩。现在,糯冲村森林面积已达2500余亩,户均9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10%上升到现在的56%。
“树好不容易栽起来了,但2008年那场火灾让我想起来还有点后怕。几百万元的林场就这样被烧了,损失不说,最心痛的是这些树好不容易长大,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还没成人就‘夭折’了,心痛呀。人为破坏林场可以预防,但是天灾就难以预防。”王常鹤心有余悸。
经过这次灾难,2013年,作为全县的造林大户之一,王常鹤第一个将所有的森林全部参保,带动全县的森林保险工作的开展,让林农积极参与到森林保险工作中来,从而提高全县林农商品林参保率,为林农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他多方筹资,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601亩,现在,这些树苗长势喜人,实现了绿色增长。
创新 让绿色永驻
长期经营林场,王常鹤深知,经营和管护林子是需要一大笔资金,虽然有2000余亩的树林,但要自己砍树卖钱经营林场,这不是长远办法,更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他想着要彻底改变“坐吃山空、卖树养家、毁林开荒”的老观念、旧思想。
2010年12月,王常鹤用林权抵押贷款2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织金县熊家场乡糯冲村常鹤林下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特种养殖业,用养殖业的收入来经营和管护林子,现专业合作社已步入正轨,每年饲养商品野猪250头,商品糯谷猪150头,经营林地面积2000余亩,年产值达500余万元,实现了种养双轮驱动,达到了以短养长,林农共富的目的。
扩容 将改变进行到底
走进王常鹤家中,一个个醒目的荣誉奖章呈现在眼前。
2004年3月获得全国绿化奖章。
2011年获得全国绿化劳动模范。
2012年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被毕节市产业化授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2015年被毕节市委、市政府授予“绿化毕节先进个人”。
……
这些荣誉是对这位年过花甲,两鬓斑斑老人30年造林绿化的肯定,也是对他愚公造林的精神鼓舞。
每天穿梭于丛林之间,来回注视着自己亲手种下的每一棵树,更加坚定了王常鹤造林致富的信心。因为他知道饮水不忘挖井人,种树不忘挖坑人。
为实现群众共同致富,他成立的织金县熊家场乡糯冲村常鹤林下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创建之初入社社员12户发展到现在127户,年产值500万余元,解决100余人就业。
为增加群众收入,他经过多次考察,并于2014年开始建设1600亩的木姜子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种植500余亩。木姜子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仅增加了专业合作社的收入,而且为山区调整林业产业发展结构、农民增收开创了一条新路子。(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