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业成为新疆巴里坤县农牧民致富的“金钥匙”

作者:邓妍 李栋材 来源:新华网新疆频道
2015-02-26 00:00:00

  2014年,新疆哈密巴里坤县共完成各类培训是4790人。新增转移劳动力4205人,实现劳务创收3.36亿元,人均劳务创收4857元,同比增长28%。劳务输出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近日,在八墙子乡北戈壁村委会进行的手绣制作班培训,共有两个班、62名哈萨克族妇女进行培训,由巴里坤县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联合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聘请专门的手绣老师进行援课。

  八墙子乡北戈壁村牧民古丽加娜说,我们在培训班学习一个月,主要学习民族手工刺绣和机绣,学习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在家里面进行刺绣,做好工艺品由县城刺绣合作社进行统一销售,一个月在家可以收入1500元左右。

  为使外出务工人员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巴里坤县从2006年开始,就对各乡、镇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建筑、机电修理、刺绣、厨艺等实用技术的培训和双语培训。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巴里坤县共开设电工、锅炉工、手绣制作、砌筑工等技能培训班25期,培训农牧民840人。

  萨尔乔乡吴昌沟村距离巴里坤县60公里,村里牧民出行不便,这次在村里开设的缝纫班共有32名哈萨克族牧民报名学习。牧民海扎妮准备学好缝纫后在乡政府旁边开一家缝纫店自主创业。海扎妮说:“现在家里的收入主要靠丈夫在外打工挣钱,我开缝纫店后每月可以挣1000多块钱,我们家的生活就可以逐步好起来了。”

  近年来,巴里坤县培训采取创新模式、分类培训的形式,根据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创劲大、热情高的现状,提供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他们的就业意识和提高创业就业率。紧紧围绕三塘湖综合能源开发基地建设和大河镇小城镇建设,针对性的开展钢筋工、砌筑工、抹灰工、电焊工等专业性提升培训,加快城建制建设队伍的形成。劳务输出逐步实现了由短期务工向长期务工、一产向二三产业、低层次务工向高层次务工、体能型务工向技能型和智能型务工的转变。

  随着各类工矿企业和民生工业在巴里坤县落地发展,根据学生意愿和农民意愿,积极与企业加强合作,开展订单、订岗培训,为企业储备人才。并联系高校毕业生和农牧民就近就地到企业务工。

  巴里坤县石人子乡农民刘晓美在石人子乡泽西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务工,主要从事粉丝加工、包装工作,她对这份稳定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她说,我们在这打工也很方便,家也照顾上了,种地也不影响,一个月工资给的2000块钱,待遇也很好。

  下涝坝乡下涝坝村村民阿尔合提毕业于乌鲁木齐煤矿技校,现在太姥矿业有限公司务工,经过培训后在民族食堂干起了厨师工作。阿尔合提说,我们去年9月份来这打工,我在太姥公司食堂干大师傅,现在工资4000块钱,我们这条件也好,管吃管住。

  2015年,巴里坤县以促进各族群众高水平高质量稳定就业为主攻方向,计划完成各类培训4525人,确保有就业能力和符合条件的家庭实现“一户多工人”目标。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期转移就业3100人,实现就业再就业1900人,确保“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计划实现劳务创收3.8亿元,人均增收600元以上。使劳务输出成为农牧民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巴里坤县社保局劳务输出办主任甘雷林介绍说,在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以企业就业为主,鼓励创业就业,一是把企业就业做为今年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突破口,引导城乡劳动力在产业密集型工业园区,跨地区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就业,推动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二是乡政府组织、乡领导带队,让农牧民参加到企业基础性建设中去,实现就近就业。三是依托小城镇建设,两居工程,新地、泽西等民生企业就地就业。四是依托健坤牧业、农丰园蔬菜、花麒奶业等企业和种养殖合作社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就业,五是通过大河镇同乐家政服务公司,开展专业性的培训,开拓家政服务,居家设计,居家装饰装修等岗位的开发,实现多渠道就业。六是开发一些适合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的岗位和项目,提供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牧民进城创业就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