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下“大众创业”迎来转型期

作者:曹祎遐 来源:文汇报 
2015-02-26 19:03:18

  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向智慧经济的演进,创业也在不断转型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式的创业热潮、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中各式各样“网络精英”式的创业热潮后,创业迎来了新经济环境下的又一轮高潮——“大众创业”。同时,随着政府一系列简政放权、鼓励创新措施的叠加效应,未来的创业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大势所趋,中国经济的发动机也会随之换代升级。

  改革创新掀起“大众创业”新浪潮

  新一届中央政府成立以来,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我国社会经济愈加显现活跃态势。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表示,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精神蔚然成风。随着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措施陆续实施,民众的创业精神正在焕发,借助着中国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一股 “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正在袭来。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最新发布的《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1-7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707.09万户,同比增加96.87万户,增长15.87%;注册资本(金)11.12万亿元,同比增长75.06%。新注册企业数的“井喷式”增长,反映出我国创新动力与创业热情高涨,尽管创业企业的成活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新创企业的增加预示着经济体活力正在出现新的增长点,大众创业时代迎面而来。

  在空前高涨的创业热潮中,创业特征也展现出“新常态”。从新注册企业结构上看,呈现“三多”格局,即小微企业多、服务性企业多、民营企业多。这表明,政府在“一减一加”(即:对行政审批、市场壁垒做“减法”,对市场空间、创业天地做“加法”)之中,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营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也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优化了经济发展方式。

  创业驱动:从要素驱动型到创新驱动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繁荣,创业开始逐步深入大众视野。不管是早期工业社会依赖自然资源与劳动力投入的工厂模式,还是互联网时代依赖技术和资本投入的硅谷模式,归根到底都是要素驱动的创业模式。如今,互联网以空前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改变着社会及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创业门槛逐渐降低,“全民创业”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依托于互联网经济产生的新业态倍受大众创业所追捧。

  与要素驱动型创业相比,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创业似乎更加符合时代特征。纵观当前的创业成果,已经从“硅谷模式”高科技创业的“一枝独秀”,发展到挖掘新模式新业态中的创业机会与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的高新技术创业并重的“百花齐放”格局。当前,以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为核心,以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重大创新与融合应用依托,整个产业形态、组织方式、生产形式、商业模式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例如当前炙手可热的在线旅游业便是互联网改变传统旅游业行业形态所产生的新业态,不仅把用户体验从传统的“量贩式”跟团游转变为“攻略式”的定制游,更从根本上颠覆传统旅游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和商业盈利模式。对于创业者来说,类似这种不断分化、融合、跨界、变异以及与信息技术嫁接所产生出的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无疑成为新的创业方向。

  在当今互联网经济日趋成熟的大背景下,借助新型移动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服务和产品,从而催生出新的业态,或是演绎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商业模式,进而隐隐浮现出新产业的雏形,已经成为“全民创业”时代的趋势特征。在实践中,已有企业运用跨界思维进行模式创新,例如由安徽省邮政统一运作的“徽乡茶”,以“物流配送+茶叶销售+包裹寄递”的一体化高档茶叶营销服务畅销全国,安徽邮政不仅为当地名茶打造出一个知名区域品牌,同时也形成了一个以邮政营业厅等为主的茶叶销售新模式。

  此外,新材料的应用也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创业方向。科技历史的演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新材料的发展史,新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例如,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雾霾,使得我国环境治理正由过去的“后端治理”向更加注重“前端防治”迈进,工业生产的环保要求日趋严苛,由此引发的高温滤料行业、能源净化剂行业、汽车尾气排放治理等领域有望成为创业者关注的新热点。

  创业领域:从单一行业到多产业融合

  创业可以被理解为是对机会的识别、挖掘并最终将其转化成市场价值的过程。在互联网和创意等媒介的催化作用下,过去界限清晰的产业区分正在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主流趋势。产业融合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在传统经济中没有出现过的创业机会,这种创业机会不仅出现在传统产业的边界处和结合部,如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而且也存在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如传统产业的网络化。

  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21世纪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推进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我国正在进入了一个创意经济的新阶段,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成经营资源,有效促进传统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无论是农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可以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创新发展模式,或与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在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领域,创业者可以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文化内涵,实现差异化竞争,通过塑造有特色的品牌,来提高竞争力。例如,绍兴利用鲁迅文化,建立了咸亨酒店集团,创造了“孔乙己黄酒”和“孔乙己茴香豆”两个品牌;再如韩寒的“很高兴遇见你”创意餐厅,将文化创意与传统的餐饮业结合,通过小资情调的装潢、各种创意菜式,搭配文艺菜名,也堪称独树一帜。所以,传统产业正在用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模式来重塑自身的发展模式。

  同样,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可以作为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最好诠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对各行业的深入渗透,消费互联网市场日渐饱和,产业在互联网媒介下的融合化发展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流趋势,其中互联网扮演着行业融合的粘合剂、市场的发酵剂和业务变革的催化剂,在成熟的传统产业规模上延伸出范围更大、前景更开阔的新需求,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市场机会。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产生的巨大市场机遇可以用义乌“在线产业带”加以说明。义乌在线产业带主要有3个参与主体,分别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淘宝网等)、第三方服务商和传统产业集群。义乌在同第三方电商平台(阿里巴巴、1688.com)签署在线产业带协议之后,依托本地传统产业集群,由单枪匹马的入驻电商平台转变成电商平台(如淘宝网)的供货商,形成了一个融入原有义乌产业文化的“升级版本”,以线下传统产业集群为基础,在线产业带为动脉,数量众多的淘宝卖家为毛细血管,多种形态的电商服务商为筋骨的全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互联网本身其实不是一个新的产业,它更大程度上是对传统产业的一个升级,互联网对于实体经济与传统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传统行业改变、补充传统行业服务盲区、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三个方面。

  创业思维:从“个体思维”到“众筹思维”

  当前,上海正处于规划未来20年至30年战略的重要节点,在此极具转折意义的时间段里,创业者也审时度势,悄然改变着思维模式,正如第八届全球创业周中国站的“活动众筹”新玩法,创业思维从传统的个体为主转变为“众筹致胜”。

  首先,从创业地位来讲,在20年前创业并不被主流观点接纳,甚至是“走投无路”的选择,而在当今社会,自主创业已经成为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形式。除了全民创业热情高涨外,创业支撑条件也日趋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为创业者提供了创新动力;新技术的涌现、互联网的运用、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为创业者提供了全新的空间;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以及健全的创业服务体系,使得创业之路更加顺畅。

  其次,从创业形势来讲,创业由“跑马圈地”变为“插位创业”。20年前,创业常常是填补某个领域和市场的空白,产生颠覆式的效应,而如今的创业者常常需要直面行业巨头的压力和日渐成熟的行业格局,在夹缝中求生,即所谓的“插位”创业。而创业优势也从“信息不对称”变为“数据利用”。20年前信息资源的不对称形成了创业的基本优势。不可否认,在国内刚刚“触网”的上世纪90年代初,马云一手创办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中国黄页”本身就带有些许的信息优势。在当今的创业环境下,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设备带来的随时随地的顺畅沟通和信息密集的交流,大大缩减了数字鸿沟,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更好地挖掘和利用数据背后的商业信息成为接替信息资源不对称的另一种优势。

  最后,从创业主体来讲,“90后”作为一个特征鲜明的群体正在成为中流砥柱,带来了全新的“社群经济”和“众筹思维”,从生产关系到管理模式,产生了一种“破坏式”的创新。正如克里斯·安德森所言,20世纪的合作模式是企业雇佣员工,而21世纪的合作模式是关于社群的非正式形式。从脸萌到节操精选,再到一批批崛起的“90后”CEO,新的创新创业主体正在瓦解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将“中心”边缘化,用“自由组织”取代“结构化”,而重新构建一种以贡献值、文化标签、兴趣爱好为规则和约束力的生产关系,用“众筹思维”获得共赢。“90后”是备受关注的一代个性化群体,其所具有的标新立异的思维模式很好地契合了创新创业的理念,同时,应当注意,“90后”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对主流事物的关注不足等问题,扬长避短,更好地肩负起时代的使命。

  政府角色:从“培育箱”转为“点火器”

  随着创业环境、创业驱动和创业主体的变化,政府在创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从传统的一味给予式的“培育箱”向推动自主创新的“点火器”转变。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在全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会诞生,但是将它们最终变成产品,变成一个新的行业还需要一个良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创业生态系统方面万众瞩目的硅谷模式对我国有着许多可借鉴之处。

  硅谷的生态系统是由政府部门、大学教授、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业家、投资人以及各类中间机构、非正式社区组织等共同构成,目的明确,分工清晰。政府是环境创造者和培育者;大学是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各类投资人成为连接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市场以及企业间的有效整合节点,特别是1.5万个天使投资人在硅谷创新事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硅谷还有一大批创新活动的间接参与者,包括律师、会计师、专家、顾问、培训者、孵化器、政策制定者、监管者、NGO等,风险投资网络、专业技术网络、非正式社交三个网络相互交叉,互联网又进一步催生了这些信息的流动及跟进。在这种生态系统下,小企业大量涌现,自下而上形成了宝塔式架构。

  硅谷有着其独特的不可复制性,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对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通过与“中国硅谷”中关村的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我们所面临的科研机制及导向问题,市区二级资金投向的重叠问题,对企业生与死造成障碍的法律问题等。

  随着“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如何在新经济形式下更好地引导大众创业完美转型成为政府必须直面的挑战。为此,政府应当做好引导与保障的两方面工作,一是优化政府扶持资金使用,由对企业“点对点”的大额资金资助向重点投入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与地区专有能力建设倾斜,并更多采用天使、PE等现代企业运作方式及市场化手段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助力;二是优化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风险,政府既要通过税收减免、便利跨区跨省经营等方式降低创业门槛,又要为大众创业构建具有保障性意义的退出通道。当然,从长远来看,政府应当继续积极推进大学、继续教育的改革,进一步促进“官、产、学、研、用、介”模式的发展,将关注目光更多投向人才、技能培养。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市“晨光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