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奖聚焦“高精尖”破解“城市病”

作者:童曙泉 来源:北京日报
2015-03-02 08:24:28

  220项成果获2014年本市科学技术奖 科技大奖聚焦“高精尖”破解“城市病”

  日前颁出的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共220项科技成果获奖。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云杀毒”,到地下水利用与污染防控、空气质量遥感监测,一批获奖成果聚焦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具有产业竞争力的“高精尖”领域,同时也为破解“城市病”困局提供了技术支撑。

“高精尖”成果助推北京经济结构转型

  比同类芯片面积小15%,实现10万次擦写……一等奖项目“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先进闪存存储器成套工艺与产品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关键基础电子元器件的国产化,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电脑及手机等电子产品,占据国内市场四分之一强的份额。

  “中国的芯片进口额度一直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许多人不知道,这超过了石油进口额。”项目负责人之一吴汉明介绍。

  随着国产芯片占据25%以上市场,直接让许多智能手机的价格下降了数百元到千元左右。更重要的是,这一由北京兆易创新、中芯国际合作完成的项目,让北京的企业在原本被国外垄断的“核芯”领域,也有了话语权,不再完全受制于人。

  事实上,获奖项目中,这样引领产业的“高精尖”项目非常多。例如,由京东方等单位完成的“超精细移动显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在国内首次攻克了超精细显示画面品质技术难题,打破了日本、韩国的多年技术垄断。项目成果已在联想、华为、中兴等多款移动终端产品上使用,销售额突破4亿元。

  由北京奇虎、奇智公司联合研发的“基于QVM的云安全检测及防护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荣获二等奖。该成果研发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病毒库的QVM人工智能引擎,云端QVM服务器具备“自学习、自进化”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首创。项目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0多项、美国专利25件,并被高通、腾讯等著名IT公司专利引证。

  市科委负责人表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解决了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瓶颈,这些成果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为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促进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此外,获奖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达142项,占比64.5%,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获奖项目关注雾霾等“城市病”治理

  一批获奖项目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突破,涉及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

  由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北京市地下水资源安全及污染防控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一等奖。该项目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地下水管理信息系统,创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源保护新模式,指导建设了平谷、张坊等4个应急地下水水源地。同时,项目还研发多项用于水土污染修复的新技术,确保了首都供水安全。

  雾霾是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之一。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联合完成的“北京地区空气质量遥感监测技术与工程化应用”项目,创新计算方法,使监测雾霾“气溶胶”厚度从国际上的10公里,缩小到300米到1公里,使雾霾监测、预报更加准确。项目建立了北京及周边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实现了区域大气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沙尘、秸秆等污染物和污染过程的动态监测,初步实现了大气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的能力,并极大地推动了京津冀区域开展联防联控。

  此外,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废旧电子电器处置和资源化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项目获一等奖,该项目2011年至2013年累计实现新增销售11.8亿元,全面提升了我国废旧电子电器绿色循环再利用技术水平。“大密度步行客流监测组织疏散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产品在天安门广场、故宫、上海世博会、北京市地铁的重要换乘站等人群密集地安装应用,实现客流数据实时监测和预警,有效降低了特定区域内的安全事故发生率及事故损失。

  市科委负责人表示,这些优秀成果为解决北京“城市病”,破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难题提供了先进理念,为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科技支撑。

  中青年科技人员获奖比例超六成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往年相比,本次的北京科技奖获奖人员中,中青年的比例创下新高,其中45岁以下获奖人员占65%。

  据介绍,本次获奖人员共1722人次,其中35岁及以下的有482人,约占28%;36至45岁的有635人,约占37%;46至55岁的有464人,约占27%;55岁以上的有141人,约占8%。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比例逐年提高,成为科技创新主导力量。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还出现了10位“80后”,最年轻的仅32岁,是来自煤炭科学院总院的隋艳。本科毕业的她,最享受北京的创新环境,“从单位到整个社会,都鼓励年轻人独立承担项目。”她说,“从科研经费到老专家技术辅导,再到国际会议上推介,都为年轻人创新提供了条件。”她领衔的《烟煤特性指标标准物质的技术研究及应用》,确立了国家计量基准和两项国家标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万元,并服务于神华集团等数百家煤炭能源企业。

  市科委奖励办负责人表示,创新型青年科技英才脱颖而出,成为首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说明本市的科技创新环境越来越有利于促进高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聚集,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