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国: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

作者:姜赟 来源:人民网
2015-03-03 14:39:36

  人民网北京3月2日电 “全面”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字眼,在中国政治文本中是个高频词,但当四个“全面”凑在一起,显然就不一般了。这不,这几天,无论是报纸、电视、门户网络,还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在议论中国的“四个全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今天通过微信公号“学习大国”发布《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一文,转发如下:

  引发“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猜想

学习大国: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

  《人民日报》2月25日起,连续刊发5篇本报评论员,以一篇总论、四篇分论的格局,聚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不同于早前的专家解读,这是党中央机关报首次权威定义习近平“四个全面”,规格、火力、分量上也不同以往。每篇文章皆超过常规达到2000字,第一篇总论《新闻联播》头条摘播700余字,新华社播发通稿、各地党报同时刊发。这样的“重磅”,应该能在人民日报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也引来各界对于“四个全面”地位的种种猜想。

  这组评论员文章发表,选取的时间是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之后,两会之前。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几年年初,都会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通过学习培训达成共识。而两会,则是全国代表委员商议国事,谋篇整年的重要时刻。选择这样的时机,发表如此重磅的评论员文章,这是什么节奏?

  敏感的外媒和网友当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阅读中国政治新变化的重要文本。关键一点,是因为引发了“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的猜想。

  世界上主要国家的一些主流媒体认为,第一,基于以往经验,中共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提出自己标志性的思想理论,作为执政纲领。第二,习近平主政以来,已提出“中国梦”、新常态等概念,都得到官媒的大力宣传。但“四个全面”更能高度概括习近平执政后的战略构想。第三,人民日报标定“四个全面”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基于上述三点,外媒下了一个判断,习近平的“四个全面”已经具备成为“理论标志”的条件。

  这种猜想,靠谱吗?谨慎地说,有待观察。但是,中央厨房小厨在这里提请注意,人民日报对“四个全面”本质的权威定位是“战略布局”。好,闲话到此,接下来,还是来解读一下“四个全面”。

  不得不说的“四个全面”第一次

学习大国: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

洞悉“四个全面”,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四个“第一次”。

  首次并提“四个全面”。时光倒转,在2014年12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并提“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此前“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这套全新提法,也是那个时候登上人民日报头版首次亮相。

  追本溯源,习近平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四个全面”的前进航标已然确立。当时,习近平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活动,无疑正对应着“四个全面”。从十八大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几次重大会议,逐渐铺开“四个全面”形成的路线图: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到去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时,这一战略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

  首次集中阐述四者关系。当2015年踏进第二个月,一个高级别研讨班在中共最高培训学府中央党校开课了,即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这样一个非常正式带有部署整体工作性质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集中地阐述了四者之间的关系。

  首次在党中央机关报上系统阐述。当“四个全面”提出之后,不少媒体和专家都进行了解读。然而,最权威的指引,则是人民日报这次的系统解读。这一系列评论,上上下下都高度关注。人民日报社领导亲自挂帅,春节前就开始搜集资料、形成观点,春节期间还在不断打磨、修改、完善。

  两会在即,“四个全面”会不会首次在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召开的会议上,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召开的会议上,在全国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场合、重要时刻引发大学习、大讨论呢?我们拭目以待。

  “四个全面”这盘棋,怎么摆

学习大国: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

  众人皆知,习近平总书记喜欢下围棋,他的讲话中也多引用围棋术语。那么,他的“四个全面”这盘棋,怎么摆?

  要知道,“四个全面”可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其他两个“全面”,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相对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四个全面”新在哪里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四个全面”之新,正是它面临的时代之新、问题之新、挑战之新。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四个全面”正是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的战略布局。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学习大国: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

  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言,内涵有了新坐标,就是与“中国梦”相互激荡;特征实现了新升级,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涉及的领域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本质有了新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瞄准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作用有了新定位,即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

  就全面深化改革而言,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难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个又牵起另一个,必须全面启动;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需要顶层设计。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改革既呼唤坚定果敢的行动、百折不回的信念,也呼唤全面系统的认识论、攻坚克难的方法论。因此,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可以说,党的改革方略步入一个全新高度,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

学习大国: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

  就全面依法治国而言,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里,无疑是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昭告“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发挥法治力量;告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法治实践;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

  就全面从严治党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及时解决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突出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守纪律、重申守规矩;彰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既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又要层层传导压力,全党动手、全党参与,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