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亿万中国农民的期盼,也是我一直倡导的农村幸福家园的样子。羊年大年初六,我在新浪发表了话题为“春节归来话三农”的微博,希望回农村过年的网友,谈谈对当前农村、农业、农民的感受。截至正月初八17点,“春节归来话三农”话题阅读量已达91.3万,收获转、评、赞5000余个,内容涉及土地和粮食安全、教育、养老、医疗、保险、劳务、留守人员、环境综合治理、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合理化建议等新农村建设中的方方面面。而这,只用了一天时间,可见网民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我把网友观点进行了分类整合,形成一篇当代三农问题的长微博“报告”。
“人”的城镇化,而非“地”的城镇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类惠农政策力度和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户口所能享受到的国家相关优待更加明显:除土地承包、征地赔偿、申请宅基地、生育二胎等优惠政策和经济待遇外,集体经济较好的村,还能享受股权、分红、生活补助等一系列利益,因此,一些农民的市民化意愿并不高。我认为,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若能解决好拆迁居民的工作、养老及受教育问题,人民群众一定会欢迎。同时,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要缓解大城市过分膨胀的状况。目前,户籍制度改革已开始向小城镇倾斜,中央已经要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但在一些地方,城镇化被狭义地理解,变相放大了城市或城镇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以一种粗放的方式快速蔓延。过度征用土地和耕地,导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城镇化的趋势,出现缺乏产业支持、市场支撑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以前,政府提城镇化道路,必定是大拆大建,搞房地产,轰轰烈烈来一场造城运动。说到底,是“地”的城镇化,而不是“人”的城镇化。拔地而起的繁华如同空中楼阁,它要么因为缺乏人气而空壳化,要么容不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与贫民,只有纷至沓来的投资客。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全面的现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知识结构等的现代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便捷的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深入乡村,让人的观念融入城市生活,而不是单纯地改变乡村传统面貌。所以,人的城镇化,最主要的在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粮食安全大于一切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大于一切安全。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在现代化的今天,生产的粮食应该出口一部分才是合理,但事实是,反而还要进口许多。除去经济利益不说,战略上我们必须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我们引以为荣的东北大豆,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丧失了竞争力。玉米、小麦和其他种子市场,我们也正在失去。农民没有种粮积极性,一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靠国外进口粮食,后患无穷。农民需要扶持,需要帮助,需要保护。美国6到7个人为1个农民服务,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土地流转“非粮化”,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在“春节归来话三农”的讨论里,许多网民表达了他们的担忧。我国是农业大国,不是农业强国,粮食自给是安全底线。18亿亩红线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必须确保种粮的实际土地面积。几千年历史经验一再证明,粮食安全是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大事。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偏少,我们的粮食不可能也不能依赖进口。我们一旦缺粮,没有谁能填上这个缺口。
农民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身份。农民成就了中国革命,成就了现代化建设,而现在,到了关注农民、帮助农民、反哺农民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白:农民不只是为自己一家种粮,而是在为全国种粮。但事实上,一些地方的农民只为自家种口粮,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养家,并不少见。这种情况应引起注意。
农村教育是农民心中的心病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明天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未来的寄托,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根深蒂固,虽然现在有所改革,但是,随迁孩子异地上学并不是那么容易,即使侥幸上了学,在学校里也可能受到不公平待遇,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伤害。城镇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孩子充满诱惑,但问题在于,如何达到资源均衡分享。
由于城镇化提速,引发农村学生大量向城镇流动。入城潮形成大量空心村、空壳校,为破解农村教育阵地失守难题,专家学者提出了农村教育城镇化设想。但这个设想应有条件地推进,因地制宜,不要搞一刀切,务必处理好农村孩子“好上学”与“上好学”、方便眼前与着眼长远,以及农村教育阵地失守与乡村文化存续的关系。
两亿多农民工带着7000万孩子外出借读,农村中小学过快的拆校合并,造成了农村中小学生上学难、招生难、教师匮乏的怪圈。我认为,农村小学生以三五里就近读书、不住校为好,边远乡镇起码应有一所中学,一个县至少要有三所以上高中,基本教育资源配置和农村学校覆盖率必需兼顾。
农民权益不可侵犯
改革开放30年,农民的肚子基本温饱了,但是,农民的致富、盖房,农民孩子的娶亲、上学、养老保险,压得农民抬不起头。应对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进行确权,在国家层面上,保护农民养命的最后一块地方不被侵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大量人群涌入城市,城市可用土地日益减少,地方政府越来越多的征地和拆迁,紧盯在集体土地上。在集体土地征收、补偿的过程中,拥有强势地位的政府和被征收土地的农民,必然会发生利益博弈。如果双方不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通常情况下,农民利益会因处于弱势地位而必然受损。所以,要让农民成为城镇化的受益者,绝不能对其进行二次盘剥。
2012年,我就农民工社会保障、讨薪等农民工权益维护问题、留守儿童生活、农村孩子上学等问题,接受了新浪和人民网访谈,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我呼吁发起的“为农民工做十件实事”,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其中一些已经实现:一、大多数省出台了农民工子女异地高考文件;二、教育部制定了农村中小学暂停撤校合并的文件;三、一些地方建了农民工小学;四、一些省份使用了农民工社保医疗一卡通;五、有不少地方为农民工设立了司法救助机构;六、西安等一些城市的文娱设施对农民工开放。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我这个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人心中的“中国梦”。
(作者:三农学者、管理学博士)
三农问题,留守儿童,集体土地征收,村容整洁,惠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