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审计盯上地方利益输送 违规用地等问题突出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5-03-04 07:42:49

  土地审计盯上地方利益输送 违规用地等问题突出

  2014年的土地审计开展得如火如荼却又十分低调,其结果并未如预期在去年年底公布。3月3日,参与领导土地审计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去年开展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地审计工作,查出的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闲置土地清理、违规用地整改、土地招拍挂中的利益输送等方面,而这其中不乏与腐败关联。针对查出的问题,目前在继续核实,有的还在进一步深入查处。”

  “现场审计基本结束了,审计人员都回来了,大部分的汇总总结也已经完成了,目前还在继续核实个别重大事项,去年发现了不少问题,但何时公布结果还是未知数。”董大胜说,“不过,整改工作实际上已经展开了,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根据审计意见对土地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2014年8月,全国首次大规模进行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的全面审计。国家审计署对2008年至2013年6年间地方政府总计约15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展开了重点审计。据董大胜透露,这次审计涉及700多个县。

  这次审计是继备受关注的社保基金审计和政府性债务审计之后,又一次全国性专项审计,也是首次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出让金收支审计。审计内容涉及土地规划、计划、审批、征收、供应和利用等土地管理的全部环节。

  虽然审计结果迟迟未向公众露面,但审计发现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审计的效力已然显现。国土资源部在今年1月底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确定了今年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开展针对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领域突出问题的两大专项整治行动。

  今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去年,有关部门对土地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并在全国对闲置土地开展专项督察。必须针对审计督察发现问题,采取铁腕措施,严肃问责,既要查处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违规等乱作为,又要纠正土地闲置中反映出的各种不作为。

  近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规模快速增长,一些地方在土地的征收、出让、管理和相关资金的使用中产生了不少问题,甚至还有腐败案件的发生。审计署曾分别于2007年、2009年、2011年对部分地区的土地资金做了审计工作。审计署移送至2013年6月已办结38起违法违纪案件和事项处理情况中,就有5起案件涉及土地腐败。

  “土地出让、招拍挂是政府垄断的市场,在操作过程中缺乏竞争,存在各种利益寻租土壤。地方土地出让程序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不公开不透明,人为干预的情况比较多,表面上有程序,但缺乏社会监督,效率不高、力度不大。信息公开方面也没有相应的规范。”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闲置土地监管程度不够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闲置土地处置回收成本高,政府一般不倾向于清理,另外,为了逃避风险,基于寻租因素,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想办法帮助用地者来处理土地,最常见的做法是坐等土地升值。这其中或多或少存在利益关系,很可能是共同利益体捆绑。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地方探索规避制度漏洞的努力从未止歇。此前有媒体报道,四川省南充市规定,土地出让底价应在招拍挂出让活动前1个小时内,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由国土、规划、财政、住建、房管、纪检监察等单位组成的土地出让底价决策小组,以土地估价结果为重要参考依据,并统筹考虑产业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和土地市场运行情况,集体决策确定。

  邹晓云表示,目前,农村土地不允许买卖,政府征收才能拿出去卖,企业土地也需要政府收回来,再由政府拿出去卖,等于政府多渠道回收土地,最终从政府这一个口子出,如此一来,招标过程就完全有操纵的空间,价格高或者低完全可以根据购买对象来定。“地方政府控制土地的模式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要想改变现状,必须从体制上改革,土地出让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现在推动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应该市场买卖双方参与交易,而政府打造一个平台,做服务,把土地拿到这个平台上卖。”邹晓云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