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财政部通过中央电视台公示了国家“2011计划”首批名单,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名列其中,作为“领航员”担当起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重任,创造了河南高校和全国农业院校的“第一”和“唯一”。
“2011计划”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简称,是继“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体现国家意志的第三个重大战略工程。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的高校全国只有14个。这一刻,河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省属农业院校备受瞩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河南农大考察时特别赞扬:“河南农大在协同创新方面有着良好的积淀和坚实的基础。全国2700所高校,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只有14个,河南农大就拿到了1个,充分证明了你们工作做得好。”
春种秋收,梦想更近一步。全国首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在使河南农大收获美誉的同时,也使学校在追逐全国一流农业大学梦想的征程中站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东风浩荡花千树。当前的河南农大正在以“协同创新”为抓手,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向着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
协同创新担大任: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河南区域发展重点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河南农业大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河南农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指出,河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农业高校,能够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得益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得益于河南粮食大省的区域特色,得益于河南农业大学服务粮食大省的鲜明办学特色和优势,得益于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教育部、财政部实施“2011计划”的政策机遇。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中装自己生产的粮食。
中原熟,天下足。河南作为全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大省之一,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以上,其中夏粮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2014年,河南夏粮实现“十二连增”,是全国夏粮唯一突破600亿斤的省份。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一所高等农业学府,以科技和人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河南农大责无旁贷。抢抓国家“2011计划”机遇,大幅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成为河南农大的不二选择。“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应时而生。
多年来,河南农大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发挥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协同创新科技体系建设。早在上世纪70年代,河南农大就牵头组建了河南省小麦、玉米“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研究推广协作组,组织全省多学科、多部门、多层次科技人员开展协同攻关,在小麦、玉米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群体构建、高产栽培等方面先后取得十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解决了长期困扰河南的温饱问题。
从“九五”开始,河南农大围绕小麦、玉米高产栽培研究,连续主持“国家重中之重”、“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采用跨单位、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先后获得一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在生产上有重大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创造了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15亩连片亩产全国最高产量纪录和夏玉米同面积世界最高产量纪录,为支撑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5年,河南农大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依托“作物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构建了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学科集群,积极推进学科融合,一方面仰望苍穹,高度重视高端和前沿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脚踏大地,架起了农业高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色桥梁。在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名单中,河南农业大学的名字熠熠生辉。为表彰河南农大为全省粮食增产做出的卓越贡献,省政府专门颁发奖金2000万元。
河南农大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写下了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誓言,开启了河南高等教育的新篇章。喜讯传来,省委书记郭庚茂批示:“这项工作既是科技创新,也是体制改革,要精心安排,积极推进,不断总结完善,务求成功见效!”省长谢伏瞻评价,“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成立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确定为14个国家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十分不易,是我省的一件大事、喜事,在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协同创新做大事:
汇聚一流人才搭建一流平台产出一流成果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自成立伊始便深知责任重大,需加倍努力,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面对机遇与挑战,中心积极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汇聚了一批国际国内顶尖人才,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产出了一批处于领先地位的优秀成果。
机制创新打牢协同创新根基
“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是国家“2011计划”的核心要求之一,也是保证工作实效、推动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结合以往经验,河南农大集中优质资源,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中心“量身定制”了“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体制机制。
这一系列体制机制包括“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中心主任委员会(执行主任)+平台主任+创新团队”的四级组织管理模式,“科学咨询委员会+首席专家+岗位专家+骨干成员”“四位一体”的科研运行模式,“按需设岗、以岗聘人、优劳优酬、有序流动”的人员聘任机制和“流动不调动”、“一人一策”的全员聘用制,以及“贡献主导、双向考核、业绩同认”的综合评价机制,“责权统一、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筹措机制,“指标单列、导师互聘、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机制等。
科学、规范、高效体制机制的构建大大激发了中心的活力,形成了各协同体间紧密协同、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成果
共有的良好氛围,为中心谋大事、创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才队伍引领协同创新发展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一大批优秀人才汇聚在这里,追逐以科技支撑粮食丰产的梦想。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南方麦王”程顺和院士、前美国玉米遗传学会主席ThomasP.Brutnell教授先后担纲中心水稻、小麦和玉米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担任了中心科学咨询委员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恒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爱民,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张佳宝,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许为钢、程相文、茹振刚,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郭天财、尹钧、陈彦惠、卞科、雷振生等一大批顶尖人才也分别在中心担任平台或科研团队负责人。
借助协同创新平台,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纷沓而至,为学校和中心建设建言献策。“2013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2013年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官员研修班”等会议的举办浓厚了中心的学术氛围,美国罗格斯大学HugoK.Dooner教授、美国IowaStateUniversity植物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PatrickSchnable教授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专家的访问为中心科研进展注入了“催化剂”。
中心还汇聚了“小麦生长发育分子调控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玉米遗传育种”、“玉米高效栽培技术”、“小麦化学与加工品质控制”、“水稻生物学”等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创新团队等众多优秀的科研团队。
为创新面向重大科学问题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心实施了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生联合招生与培养机制。2014年,中心单列指标,首次采用“申请+考核+合约”的模式招收了15名博士生。在本科生培养上,农学、生物工程等8个专业被列入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获批数量位列河南第一;设置了本硕连读“绍骙实验班”,学校按照普通本科生2倍的经费进行特区培养;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合作,每年选派5-10名优秀本科生到国外开展3-12个
月的访学学习;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培养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层次分明、专业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巨大的人才队伍逐步形成。
粮食丰产凸显协同创新威力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从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各试验区、高产创建示范区、高产攻关田不断传来喜讯,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全面实现丰产目标。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鹤壁粮食生产万亩核心区2014年经过农业部组织的实打验收,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90.1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到715.4公斤,分别比前三年平均增产12.8%和16.3%。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方城试验区采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资源高效利用、绿色储藏与高效加工等技术协同攻关,2014年小麦、玉米两季综合产量比非试验区增产16.9%。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温县15亩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田通过集成高产抗逆耐密优良玉米新品种、种肥异位单粒精播、合理增密、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有效克服了2014年河南夏玉米生育前中期高温和严重干旱、后期连续阴雨寡照和低温等不利影响,平均亩产达到1031.00公斤,创造了夏玉米高产的典型。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在信阳市光山县开展的超级杂交水稻“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工程,首年便创造了千亩片平均亩产815.5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733.8公斤的优异成绩。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的农业部项目——修武县郇封镇高产示范方经农业部专家组实打验收,平均亩产821.7公斤,创我国冬小麦最高产量纪录。
丰硕成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在以科技强力支撑粮食丰产的同时,协同创新的巨大效应还体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无论是成果转化还是制定技术标准,无论是培训新型农民还是深入基层指导实践,协同创新的每一步总是与服务社会紧密相连。
中心在全省不同生态类型区选取有代表性的粮食生产大县,共同围绕小麦、
玉米、水稻高产高效开展协同攻关。目前,中心已经与浚县、滑县、温县、方城、长葛等县签订合作协议,强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心47名团队成员被聘为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骨干成员,并担任河南18个地市中6个地市的专家组组长;中心主任郭天财教授担任河南省粮食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首席科学家,6名专家被聘为农业部粮食增产攻关模式专家组成员。
中心主持完成的“冬小麦节水省肥栽培技术规程”、“旱地小麦栽培技术规程”等6项河南省地方标准已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并颁布实施;连续两年主持制订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技术方案,并在关键生产环节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直接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1.5万多人次。
2014年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查看了中心建设情况后赞扬说:“河南农业大学一直以小麦、玉米作为优势学科,坚持搞协同创新,从协作攻关小组到联盟一直到协同体,一步一步坚持着走下来,无论是从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是实际的育种方面,都为国家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小麦、玉米的研究和粮食增产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协同创新成大业:
引领河南农业大学向全国一流迈进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辐射效应逐渐显现,带动河南农业大学各项事业齐头并进,次第花开。
国家重点实验室——放飞粮安天下的梦想
2014年年初,河南农业大学申报的“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经科技部批准正式立项建设。河南高校终于有了自己主持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零”的突破。
“加强小麦玉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解决河南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生产中
存在的科学问题,持续提升我国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实验室建设瞄准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技术需求,目标定位准确。
“小麦玉米发育规律与两熟高产技术”、“小麦玉米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遗传机理”、“小麦玉米逆境生理生态与抗逆调控”、“小麦玉米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实验室的四个研究方向贴近实际、生产急需。
在该实验室的培育期,其制定的小麦玉米两熟高产高效生产技术规程,被河南省确定为主推技术;选育的玉米新品种伟科702已通过内蒙、河南、河北三省审定,在国家三大玉米主产区审定试验中均位居第一,有望成为我国新一代当家玉米品种。
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服务社会的大手笔
为推动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在公布的入选院校名单中,河南农大再次榜上有名。
按照研究院建设规划,河南农大将整合优势资源,在全省建立3个1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区,50个百亩高产示范转化基地;建设20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为全省1000个畜牧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建设20个科研分中心和30-50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每年培训现代农业高层次人才及基层农技人员5000人、农业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10万人……如此大规模、高密度、全方位的科教服务工程前所未有,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与高校发展的良性互动。
禽用疫苗的研究与应用——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的典范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禽大国,家禽年出栏量达100亿只以上。针对禽病病种繁多、病原多变、生产上急需免疫监测手段、有效疫苗及联合疫苗缺乏等问题,河南农大王泽霖教授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主持的《禽用浓缩灭活联苗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通过成果转化在生产实际中广泛应用,树立了校企合作的典范。
仅2013年一年,王泽霖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及相关技术三次被国内企业抢购,技术转让费从1560万元,到1700万元,再到1950万元,屡创新高。迄今,王泽霖团队已获项目资助费和技术转让费近亿元,成果转化率100%。
百花齐放春满园——协同创新持续发力竞一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4年1月,由河南农大牵头组建的“现代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长谢伏瞻亲自为中心授牌。同年9月,由河南农大牵头的“生物质能源协同创新中心”获准成为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这两个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为河南农业大学持续发挥协同创新效力,全面迈向一流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14年10月,在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由河南农业大学主持的《高等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和《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双双夺得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河南农大是河南高校唯一一所同时获得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高校。
2014年11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中,由河南农大校长张改平院士主持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入侵和持续感染的分子机制”项目通过评审获准立项,这是河南省近十年唯一获准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2014年12月,从教育部再次传来喜讯,河南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副主任汤继华,获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这是该校继2012年实现河南“长江学者”“零”的突破后,又一次为河南争得荣誉。
2015年1月,由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玉米平台主任陈彦惠教授主持完成的“豫综5号和黄金群玉米种质创制与应用”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使得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的数量达到6项。
……
在坚持协同创新、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道路上,河南农大人没有留恋和止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国家‘2011计划’为学校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一定会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以协同创新为切入点,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科学定位,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向着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目标阔步迈进,为‘四个河南’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程传兴对学校未来有更多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