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或触底 调结构促转型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5-03-05 09:10:23

  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关键在于看门道。拨开经济增速下行的阴云可以发现,全面深化改革正向纵深推进,调结构亮点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劲破土。而对于宏观经济短期表现,系列稳增长措施也已见成效,最新数据表明,宏观经济显示出筑底回稳苗头。

  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经济下行态势出现微妙变化。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9%,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汇丰PMI终值50.7,不仅高于1月的49.7,亦高于2月的初值50.1,创7个月新高。

  两会代表委员及相关专家认为,随着政策逐步显效,中国经济已出现新一轮筑底趋稳的苗头。尽管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大,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正在提高,下一步要继续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确保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

  成 效 系列举措化解下行压力

  去年四季度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果断出手稳增长:进一步简政放权,十项措施缓解企业融资贵,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的减税降费力度,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成功实现了去年定下的增长目标,而且到目前为止,宏观经济运行一直在合理区间。

  对于PMI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的回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新订单指数和出口订单指数微升反映市场需求趋稳;购进价格指数微升、进口指数提高和采购量指数微降,反映库存调整活动趋向平稳;考虑春节因素影响,综合判断,经济增长处于筑底企稳过程。

  对于汇丰PMI的回升,高盛分析认为,这可能意味着政府持续的放松政策推动了增长势头走强。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表示,2月汇丰PMI终值大幅高于市场预期,显示经济小周期企稳的信号进一步加强,最悲观的预期可能已经过去。

  鉴于PMI中的新出口订单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小幅回升,即将公布的2月进出口和价格数据也很可能较1月好转。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2014年7月以来的此轮经济走弱已经持续了半年时间,存货调整的拖累开始消退,短期经济趋于稳定。

  对于决策层的稳增长举措,政协委员们高度评价。“我们有7%以上的增长潜力,应该力争把这个潜力挖掘出来,在‘十三五’规划完成的时候,2020年人均GDP水平达到12600美元。”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学家林毅夫说,要达到这个目标是非常关键的,不仅为了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两个“翻一番”,更重要的问题是进行国际比较。按照去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6年,印度的增长速度会超过我们。如果我们的增长速度比印度慢,再加上我们不断出现结构性的金融风险等各种风险,国际上唱空我们的声音会更多,这对于我们的外部环境和地缘政策都不会有利。

  改 善 转型加速增长提质增效

  比经济短期趋稳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在提升,效益在提高,就业保持稳定,民生持续改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吴庆认为,2月PMI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的分离有所拉大,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高出4个百分点,显示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正在进行当中。

  “我们对当前的形势应当全面地认识,数量下行趋势存在,压力、问题确实有,但同时要看到,质量效益的提高,看到改革的推进。”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观察中国经济形势至少应当从三个层面:一是数量层面,二是效益质量的变化,三是改革的进展。只有全面观察这三个层面以后,才能全面对中国经济当前状况以及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他认为,201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超过第二产业0.8个百分点,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其前提就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要超过第二产业,这在2014年实现了。因此,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8.2%,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此外,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1.2%,超过投资对GDP增长率的贡献4个百分点。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中国城乡收入比,更是13年来首次降到3倍以下。当年GDP单位能耗下降4.8%,超出预期0.9个百分点;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以上,超出预期1个百分点;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64.4立方米,同比下降5.6%。再看国际收支方面,国际收支差额占GDP比重基本平衡的要求是低于4%,中国2013年是2.6%,去年进一步下降。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开始出现,中国开始输出资本。

  “我们还注意到,有很多我们希望改变的局面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李扬说,2014年,上海的GDP增长率首次高于投资增长率,这说明在投资增长贡献率下降时,上海GDP的增长找到新的来源,它不是投资驱动,不是出口驱动。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就业持续保持稳定,更是经济转型加速的明显例证。数据显示,2014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比上年末增加1070万人,超额完成目标。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介绍,2014年我国全社会的全年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7%;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实际增长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

  抓 手 靠改革攻坚引领新常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把第一项定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使经济增速一路下行,否则将会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将使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难以实现。

  而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关键还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不能简单地说经济增速下行就是好事,就带来了结构优化。市场竞争压力增多确实会挤出落后产能,但是总体作用有限。因为中国还有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一些重要行业存在寡头垄断,所以现在提结构优化一定要加上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深层次的调整期,旧的增长点逐步淡出,新的增长点正在逐步营造出来。改革是调整的关键。

  至于具体举措,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提出,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一是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释放消费需求的潜力;二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释放城市化的潜力;三是通过土地制度改革释放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四是通过宅基地的改革释放土地供给的潜力;五是通过审批制度的改革释放垄断行业发展的潜力;六是通过税制改革和创业环境的改善释放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七是通过科技教育体制改革释放自主创新的潜力;八是通过外汇体制改革释放外汇储备的潜力;九是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释放环保产业发展的潜力;十是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释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