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方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什刹海书院副院长,原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小学校长,不管是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高尚人格与高远境界应是第一要素。多少年来,在中小学校长的行列里,活跃一时的弄潮儿、花样翻新的表演者可谓不少,但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能被师生深深铭记并有真正贡献的并不一定是他们,而是更多怀抱理想、坚定信念、默默无闻、不畏艰难、用心办教育的“普通”校长。
因为,作为学校的领导者,不管你是在条件优厚、特权充足的重点校,还是在处处困境、地处边远的薄弱校,或是在困难重重的新学校,其使命和责任都应该是一样的。凭借生源优势让100%的学生都考上大学是校长能力的体现,让薄弱学校的学生成为健康成长、自食其力的公民,功劳亦“不在禹下”,而要能使边远贫困农村的孩子具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更应该是共和国的功臣。
在中国的几十万所中小学中,每一位校长面对的条件与环境都各不相同,极端的有天壤之别,但这并不会制约任何一位校长因校制宜地做出成就、走向卓越。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能否有既远大又务实的教育理想。校长遇到的挑战与困难越多,就越能显现出其优秀的程度和特色。
近年来,有关校长职业化、领导力、人格魅力、管理能力等的探索很多,来自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和典型案例也十分丰富,很值得借鉴。纵观各方面的见解或观点,对高尚教育理想的追求、对正确教育信念的坚守、对所在学校性质和特点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困难和问题的判断、对全校师生的尊重和负责、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积极探索、对自身人格和能力的不断提升等,是被普遍认可的。
什么是高尚深远而又务实的教育理想?其内容可以很具体,包括遵循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因校制宜、因生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学校发展前景和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知行合一”、“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建设学习型学校”、“让人民满意”等理想和原则,与师生确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愿景,并据此制定被广泛认同的学校制度,营造和谐、积极和广泛参与的学校文化。北京有所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实验中学,从多年前开始,该校就通过师生、家长的广泛参与和相互沟通理解,实现了全校“免监考试”,并将每次考试都变成诚信、自强、责任等教育的重要过程,为学校文化的深层优化与良性积淀探索了合情合理的方法与路径。
作为一名优秀的校长,面对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满意或拥有改革的欲望是非常正常与合理的,这便是其有可能走向卓越、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动机和精神支撑。有了这一心理基础,任何困难与问题都会被化解,高远的教育理想就能得到实现。在2000年前后,陕西铜川一所简陋的农村小学,校长通过指导当地的贫困学生及其农民家长种植中药材,为学生自主阅读赢得了起码的经济条件,在全国农村地区率先靠自己的努力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能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家庭责任的承担,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较好地践行了课程改革理想,其经验被广泛传播和效仿。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统管一校的校长而言,各种诱惑也很多。权力、名誉、金钱、待遇、资源、声望、社会地位、舆论光环等,对其既有极其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强力的异化和腐蚀作用。所以,作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校长,既要能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深入思考,有定力地坚守教育理想,正确地把握学校前进的方向与合理进程,不满足于做表面文章和舆论炒作;也要能顶得住各种干扰或诱惑,不断与时俱进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格品质。尽管我们承认,校长也是正常的人,也需要有正常人的情感和生活,但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管理者、领导者,必须把握好教育责任与个人名利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能有机地结合,使自己和学校都能良性地、可持续地发展。
一位真正对学校、对教育、对自己负责任的校长,既便是民办学校的校长,绝不应该在潜意识中将学校视为自己的财产或权利范围,使学校的发展仅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适应,一旦自己离开学校,学校将会有较大的动荡与滑坡。真正优秀的校长最应该着眼于学校良性制度和文化的建设,能够合理地继承前任校长和学校已有传统中的优秀部分,也能为后继的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学校规范和新传统,将自己的个体价值融入学校的不断发展和良性积淀的常态之中,成为学校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代言人或重要象征。
教育信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想,校长职业化,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