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上的钱还在呢,办卡的店却没了。不少市民都曾遭遇过办卡商家突然“蒸发”的痛苦。记者了解到,去年合肥市消协受理的预付费消费引发的投诉共有45件,这还不是投诉的全部数量。而随着网购、代购业务的增长,网络商家卷款消失的现象也开始出现,“蒸发”的损失向谁追讨?如果您遇到这种事情,不妨告诉我们。
不少现金卡变成“死卡”
充值一万元可享钻石会员待遇,办卡能享受8折优惠……相信很多人都有办卡的经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服务性消费越来越受到青睐,很多商家推出预付式消费方式,根据预存金额给予相应优惠,这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参与。不过,预付卡消费让市民得到实惠的同时,也暗藏着不少陷阱。
市民张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2014年6月,她购买了一家美容店7000元的消费储值卡。2015年1月该门店关停,她所持预付卡尚有3600元余额无法使用。张女士多次联系该店客服,均无法联系上。
刘女士也遇到类似的事情:2014年2月,她在某理发店购买了500元的5折消费储值卡。2014年12月该店换了老板,之后刘女士再去消费,理发价格却不再享受5折优惠。
据了解,去年,合肥市消费者协会共受理45件因预付费消费引发的投诉,涉及美发美容、娱乐健身等多种行业,并呈逐年增长趋势。这些投诉集中反映了三大问题:首先是“先折后斩”。为诱使消费者办卡,一些商家给予持卡客户大幅让利,有的甚至夸大、虚假宣传,事后又通过提价等方式“斩一刀”。其次是“先暗后明”。一些发卡商家制订的章程或协议暗藏不合理条款甚至霸王条款,有的以口头承诺代替协议,一旦发生纠纷往往闪烁其词,拒绝消费者的合理要求。最后就是“办易退难”。一些发卡商家因为自身原因不能继续经营时,只同意将商品或服务转手他人;还有的以迁址、停业等方式卷款跑路。不少市民钱包被“套牢”,花了钱却消费不成,并且维权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