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自主创新:“走出去”的筹码

作者:目前 来源:新华能源
2015-03-05 18:47:18

  记者:目前,无论是拟建还是在建,中国核电机组都是世界上第一。那今后,中国核电会选择哪种技术呢?

  孙勤:现在我们核电技术正处于二代向三代过渡期,2016年之后,随着AP1000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核电将迎来大发展,预测是每年6台核电机组的建设。

  我认为,“鸡蛋不能装到一个篮子”,中国的核电技术也不可能就剩下AP1000,或者说就剩下华龙一号。因为技术上有一种叫共模效应,就是说张三出事,原理一样的李四也难以避免。从技术路线选择上,一个国家还是要有两种,就像波音飞机、大众汽车等等,一架飞机、一辆汽车发生问题了,同类型的飞机、汽车全要召回,为什么?因为它有共模(效应)。

  因此,我想,到2030年,国内会有AP1000,也会有华龙,会有CAP1400,也是有EPR。他们各有特点,选谁不选谁由市场来选择。

  记者:目前,国内的华龙一号和CAP1400两个三代核电技术都在“走出去”,您怎么看这两个技术?

  孙勤:华龙一号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完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就是从反应堆、燃料元件,到整个辅助系统,从设计、建造、运营,完全不依靠国外,可以自己“走出去”。如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心脏”,华龙一号的反应堆设计是“从157堆芯扩容到177堆芯”,提出改变核反应堆堆芯容量的方案就意味着要开发出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核电堆型。这一技术可使发电功率提高5%~10%,在提高经济性的同时降低了堆芯内的功率密度,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177”堆芯意味着,华龙一号走到哪儿,世界都知道这是中国的核技术。

  此外,也是重要的一个问题,核电站的“大脑”数字仪控系统,华龙一号也做到了自主化。

  先进技术是买不来的,(军工技术买不来,民用技术一样的。)这是我们核工业60年发展的根基——坚持自主创新。现在国际上所说的转让技术,是转让你可以拷贝的技术,原设计程序还在人家手里。比如说转让给中国的技术是第九版,他能通过改进变为十一版,中国是十六版,他又变为二十一版,因为他可以不断改进。在这样的前提下的竞争,人家要谁的?显而易见。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是完全可以自主地升级换代,不受任何限制。如燃料元件中核有放大的技术,中广核有加长的技术,两家在华龙一号合作的基础上继续联合研发,华龙升级版本不是没有可能。

  AP1000,现在我们三门在建,困难比较多,主要是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待真正成熟了,困难都一一克服,标准化建造后,它还是有竞争力的。我们搞核电的知道,AP1000有它的先进性,比如模块式建造、非能动安全系统等。在AP1000基础上,引进、消化、再创新的CAP1400,我也很支持,因为在国内来说是增加了一个核电技术品种。

  记者:华龙一号是中核和中广核联合研发,最后这个专利是怎么来分的?

  孙勤:专利是这样的,技术是谁发明的产权归谁,产权和品牌不是一个概念,比如堆芯是谁发明的,燃料是谁发明的,辅助安全系统是谁发明的,这个都是有知识产权的,我们都要尊重人家知识产权,今后只要客户接受,走向市场的华龙可以有A版、B版……但是我们都是一个品牌,都叫华龙。

  记者:通过华龙一号这个品牌,最后获得的盈利,是怎么来分配的呢?

  孙勤:这个项目如果是你中核或者广核拿下的,那这个项目应该是以你为主,然后利用到我们的技术,燃料,或者其他资源的话,就按照市场行为操作,具体项目具体分析。

  记者:未来,核工业整个产业链当中最集中的投资领域是在哪一块,是核电还是核燃料?

  孙勤:近日,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提出,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若以每千瓦1.2万元计算,未来10年,每年核电建设投资规模将达700亿元。核电站建造将为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带来商机,建成后运行期需要设备维修以及核燃料生产和后处理企业的服务。

  核工业产业链里面单体投资最大的不是核电,也不是燃料,最大的应该是乏燃料后处理。

  要想发展核电,无论是股民,还是地方,还是企业,大家都是愿意投资的,因为能够看见回报。而乏燃料后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复杂、投资规模大、专业领域广,是核电的配套,一个800吨的后处理大厂,需要上千亿人民币,随着核电发展,大概十年就要建一个,这个领域,股民、社会可能还不太了解。

  目前来看,乏燃料后处理大笔投资更多的可能是要靠国家的支持和产业基金的支持。

  如,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后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建成后处理中试厂及放射性化学试验设施,为我国后处理技术发展提供了较为先进的研发平台和手段。另外,国家还规定从核电站每发一度电中提取两分六用来做乏燃料后处理专用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