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作者:李海文 来源:北京晨报
2015-03-06 02:50:27

任弼时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历史:《师哲回忆录》

  作者:师哲口述、李海文著

  出版:九州出版社

  1940年5、6月间,中央政治局决定弼时担任中央秘书长。

  弼时有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组织工作能力。1940年10月、11月,我随弼时、张闻天等搬到杨家岭,和毛主席住在一起,就是为了便于弼时直接协助主席更好地完成中央领导工作。弼时任秘书长,实际上是负责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当时张闻天任书记,但他的兴趣在理论研究方面,对日常的组织、行政事务工作是大而化之,不放在心上的。我不止一次地听毛主席讲,凡对事情抓而不紧,就等于不抓。这句话是有针对性的。弼时对张闻天十分尊敬,有事都找张商量,弼时当了秘书长后更是这样,两人相处很好。1942年初,张闻天主动要求到基层调查。从此,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全部由弼时负责。

  弼时整顿和健全了中央机构和工作制度。虽然中央搬到延安已三四年,但当时各机关时时警惕,保持着某种游击做法。中央机关、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西北局均在蓝家坪,但是当时中央的负责人各管一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互不统一。

  我们从苏联带回来的书籍、物品都放在我那儿。恩来开单子,让我给谁送去,我就照办。我初到延安时很不习惯,觉得中央怎么没有统一的办事机构,也没有统一的作息制度,甚至连必需的收发制度也没有,送出去的文件和物品找不到下落的情况时有发生。总而言之,一切都不正规,游击作风很浓。仅举一例:我们刚搬到杨家岭时,军委一名姓李的秘书派警卫员送来一张条子,条子上写着:“弼时同志,听说英文打字机在你那儿,请速送来。”这种情况在苏联是决不可想象的。我一看条子就火了:“此人真不知天高地厚!”弼时却说:“不理他,过几天他自己会来拿的。”

  那时供给制度也不健全,谁抓住什么就拿什么、吃什么。当时流行一句话:“干不干,一斤半(指小米)。”

  弼时任秘书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中央办公厅,弼时兼主任,调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任中办副主任。由于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各部门的行政关系很快明确了,工作正规化;克服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拖拉疲沓现象;改变了自由散漫、各自为政、无人负责、本位主义、游击习气等作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办系统走上正规化后,弼时又抓中央所属各部委。到1942、1943年,将各部委领导都集中到杨家岭一带办公,各单位的工作也很快正规化了。

  由于日夜操劳,弼时的健康每况愈下。1945年苏联医生米大夫给中央的主要干部检查身体时,发现弼时患有高血压、脑血管硬化。医生专门向毛主席作了汇报,认为弼时的病情非常严重,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他留在陕北,带病坚持工作。

  1947年在山西三交时,贺龙对我说:毛主席讲有的人是向外发展,有的人是向内发展。贺龙举了两个例子,说康生是外向人物,要名誉、要地位,花里胡哨;弼时是内向人物,他是向内发展的,即在自己身上多下工夫,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修养,不断地充实、发展、提高自己。(六)

  任弼时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