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中国呵护绿水青山

作者:邓晖 来源:光明日报
2015-03-06 06:10:22

  唐建武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大连医科大学原校长)湿地保护需要专项法规

  我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突出,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大量自然湿地消失或变成人工湿地,残存的自然湿地也面临着开垦围垦、泥沙淤积、水体污染等威胁,不仅影响了湿地整体功能发挥,还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物入侵等一系列问题。湿地保护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虽已有相关法规散见于多部法律之中,但工作协调难度大,管理执法不到位。建议制定湿地保护专项法规,严格依法保护管理湿地资源。(本报记者周洪双采访整理)

  葛剑平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京津冀发展要重视生态

  京津冀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充分考虑区域生态资源承载力,努力构建一条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协调的发展链。建议依托永定、潮白“两河”水系建立京津冀高端绿色发展经济带,构建京津冀生态服务型经济圈,探索科学有效的多元生态服务补偿、购买机制。应借助南水北调契机,全面实行科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符合生态学原则的大小流域治理,从而还京津冀一片常在青山、长流绿水。(本报记者王斯敏采访整理)

  张凤宝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大学教务处长)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

  农村是污染问题的重灾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现阶段施行的农业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都只对农村环保做了原则性规定,并未对农村生活环境污染防治、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等进行明确规范。国家级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依然处在缺失状态。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针对农村地区的环保法律法规。此外,还需加强农村污染监管力度,确保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工业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本报记者晋浩天采访整理)

  刘正军代表(湖南永清环保集团董事长)用新模式治理污染耕地

  建议改变以往仅靠农业部门治理污染耕地的模式,将政府采用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开展综合环境服务,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等。对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类项目,要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并将公共财政支付水平与治理绩效挂钩。(本报记者邓晖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