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6日电 (记者史林静)元宵来了,这个春节就要过去了,下一个团圆还遥遥无期。相比年轻人的“节后综合征”,这个时候,中国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的“分离综合征”更需引起重视。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称,因春节后儿女们各奔东西,南京两个空巢老人抑郁自杀,这虽然是极端案例,但其折射的空巢老人养老和心理抚慰问题却不容忽视。
有专家称,节后很多空巢老人都会患上先焦虑、后抑郁的“分离综合征”。团聚时的喜悦逐渐被即将到来的分离冲淡和取代,当孩子真的再次离开,家里变得再次冷清,这种巨大落差会导致老人的抑郁心理。
记者见到1931年出生的史国法时,他看起来精神抖擞。“我现在能吃能喝能干活,就不给孩子找麻烦。他们工作好了,家庭好了,我们老俩口心里比啥都强。”
史国法住在郑州市农科院社区,有4个孩子,三女一男,都在郑州。有当公务员的,有当医生的,还有人民教师。从1961年开始,史国法和老伴已经做了54年的父母。如今,全家团聚的日子越来越少。
史国法嘴上说不想孩子们,但78岁的老伴申淑香很快揭穿了他。“腊月二十三,我还在家里准备着馒头和炸品,他就揣着存钱本出去了,去银行给孙子取压岁钱。只有春节才能全家团聚,他得好好准备。”
“感情和实际是两回事,需要与可能也是两回事。谁不希望跟孩子在一起,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史国法说。
现在孩子们都各自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但老两口还是提前5天就包好了元宵饺子,整整200个。一旁来凑热闹的王奶奶问:“就你们俩,包这么多干嘛?”“万一孩子回来了呢?”史国法反驳道。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其中近一成的老人单身。预计到2015年年底,全国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他们中又有多少人是在孤单和期盼中倒数自己的所剩不多的日子呢?
86岁的刘淑梅有7个孩子,老伴早早地就走了,刘淑梅一个人住了很长时间,是一次心脏手术让她回到了子女身边。手术之后,她在7个孩子家轮流住。“有孩子的地方才叫家,没孩子只能是房子。”她说。
过去,中国四世同堂的家庭模式为“老有所养”提供了家庭保障,而随着人口流动加快、住房条件改善、家庭观念转变等,儿女满堂、子孙绕膝的传统生活习俗在中国越来越淡化,家庭养老的功能也愈发有限。
李天润今年82岁,跟老伴在郑州生活。膝下有8个孩子,3男5女,各自生活在天南海北。今年大年三十,他的8个孩子聚齐了。“过年都来了,来了看看就走了,来的时候热热闹闹,走了冷冷清清。”
“每一天都一个样,只有那天不一样。”李天润说,虽然心里的不舍,但孩子们都有各自的生活,熬过头两天就都过去了,有老伴陪着,老两口自个生活都习惯了。
为应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中国许多地方开始大力推行社区养老等方式。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人的河南省就在社区养老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
据河南省老龄委统计,截至2014年6月底,河南省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003个,城市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1106个,覆盖率26%;农村幸福院(互助家园)4597个,覆盖率9.8%。
不过,这些养老机构很难完全代替子女们的精神慰藉,正是这种精神慰藉的缺失,导致越来越多的老人患上“分离综合征”。“子女过完节离家后,应该多给老人打电话,随时关注老人的情绪变化,通过交流来缓解‘分离综合征’。”河南省银龄之家社工王丽霞说。
正在北京进行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也关注到日益严重的“空巢老人”危机,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比如建议设立“养老彩票”、把重阳节设为法定节日等,以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多关爱。
“应对分离综合征,最根本的解药还在子女。”河南省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赵悦玲说:“作为生理功能日渐老化、心理状态多遭跌落、社会参与多遇障碍的群体,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家人的陪伴。时间没有那么紧,挤一挤总会有的,别让老人在家等太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