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6日电 (记者双瑞 程露)第52个学雷锋日,山东、安徽、湖南、深圳等中国多省市开展了形式各异的学雷锋庆祝活动。倡导助人为乐精神的雷锋,长期以来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当下我们为什么还要学雷锋?专家表示,雷锋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意志品格符合人类的共同期待,闪耀着人性光辉,是一个普通人所能达到的极高道德境界,学雷锋能够让个人和社会都变得更好。
为了激励公众“学雷锋,做好事”的热情,保护好人的合法权益,各地政府部门相继出台法律条例给予制度保障。广东省2013年颁布实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江苏南京2011年曾将“见义勇为”奖写入工资集体协商合同。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在就业、生育等方面予以倾斜。
然而,近年来一系列违背社会伦理常识的事件,正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网友对见义勇为传统美德和“学雷锋”的见解更加多元,“好人难当”论调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共鸣。
“做好事反被诬,再遇到危险时刻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网友“清泉淙淙”因为几天前的大学生救人事件心生忧虑,他说有点不敢学雷锋了。
2月26日,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两名儿童跌入一处人工湖,24岁的大学生孟瑞鹏跳湖施救溺亡。当公众为救人之举感动时,被救儿童的母亲卢某却现身否认见义勇为。
事态突然逆转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孟瑞鹏的亲友反应激烈,质问“好人还能不能当了”。警方经过调查取证,最终认定孟瑞鹏确有救人行为,卢某也说出真相并忏悔。其中波折,令网友深感寒心。
“以后不敢随便救人了,即使救也要留下证据、找好目击证人,最好有视频记录。”网友无奈的调侃中,透露出正在弥漫的社会信任危机。许多人表示,遇到类似事情会有更多犹豫和顾虑。
中国网友并不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难题。2006年,发生在江苏南京的民事纠纷“彭宇案”,直接引发了“老人倒地扶不扶”的全民讨论热点和“好人难当”的论调。类似事件又相继在多地发生。如重庆初二学生万鑫扶起摔倒的老太太,但老人称其是肇事者,起诉并要求赔偿。
助人为乐在这个时代是否还可行?网友评论称,传统美德和价值观正在被撕裂,人与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做好人成本太高。
对“好人难当”的顾虑导致了极为尴尬的一幕。2009年,南京一75岁老汉下公交车时跌倒在地,直到喊出“是我自己跌的,你们不用担心”,这才有人上前施救。
尽管现实不尽如人意,但对良知、正义等美好品质的追求仍是社会主流。孟瑞鹏事件中,当被救儿童家长出言否认,无数网友挺身呼吁查明真相。当事件水落石出,上千民众自发为贾瑞鹏志哀送行,相关部门给予诸多荣誉认定。这些行为,饱含社会对好人的朴素支持。
“别让善良和勇敢被自私冷漠打败,否则每个人都将孤立无援。”网友“天使降临人间”认为,社会的信任坚冰,需要更多个体的温暖去化解,希望创造做好事的好环境。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明锁表示,社会热议的“扶不扶”、“救不救”等问题,折射出公众对新时期“学雷锋”的一些困惑。他认为,诚信友善、助人为乐是广受认可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出现个别不良现象在所难免,但大环境是好的。
“国家提倡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政府到民间,社会已初步形成了支持和关爱见义勇为人员的保障体系。”张明锁介绍,国家从制度层面保护好人的尊严和利益,各类民间组织和普通民众也都勇于维护正义。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助人为乐、维护公平正义是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参加两会的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为雷锋精神点赞。
采访中多名专家提出,新时期尤其要注意保障做好事者的权益,保护做好事的热情,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张明锁建议,从国家管理层面,可通过立法保障对好人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追究诬陷者的法律责任。从社会层面,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鼓励公民捍卫正义,营造“好人受尊敬”的舆论氛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