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李鹏翔、谭元斌)“不学礼,无以立”。我国向称礼仪之邦,文明礼仪关系国民素质。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建议,应当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好礼仪文明的教育和引导,以礼化人,擦亮国人“礼仪名片”,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
马敏指出,目前社会上出现不少违反传统礼仪规范的现象,如父慈子孝蜕化成纯金钱性的抚养和赡养义务,邻里和睦蜕化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家庭孤岛”,尊师爱生蜕化成合同式的知识供给等。还有,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国人出境旅游日益频繁,中国游客缺少文明礼仪教养的事例也不绝于耳。
马敏认为,经取精去糟,传统的“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礼”是“德”与“法”之间的一座桥梁。“德”强调内在自我修养,“法”强调外在行为约束,“礼”则兼具内在的伦理情操和外在的仪表程式。
“一些优良的传统道德和礼俗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流失,如果没有全社会的重视和共同坚守,我们可能进入物质丰盈秩序井然但精神贫瘠、文化缺失的状态。”马敏说,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道德和礼俗的复苏,希望在全社会发起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在全社会倡导做个有礼之人、明礼之人,让礼仪文明成为国人优雅的“名片”,让传统的礼仪之邦美誉得以传承。
马敏建议,深入挖掘古代文明礼仪的精华,结合现代文明、现代生活的特点,归纳整理行业、地域礼俗,并编制礼仪教材,让文明礼仪进行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