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岛人”来了 中国历史原不乏“耕耘海洋”这一华章

作者:蒋巧玲 何鹏 王悦 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2015-03-06 00:00:00

“亮岛人”来了 中国历史原不乏“耕耘海洋”这一华章

  新华网福州3月6日电(蒋巧玲 何鹏 王悦)在台湾海峡靠近福州市连江县的妈祖列岛中,有一个面积仅有0.35平方公里的小岛屿,名曰“亮岛”。岛屿虽小却恰如其名,是今天世界考古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亮岛”为何能如此“闪亮”?它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3月2日,新华网微讲坛第一期“海上看中国”第三讲,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主任、海上丝绸之路区域与文化建设智库首席专家苏文菁教授首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人类文明史的“修正者”或是“颠覆者”--“亮岛人”。

  小岛的一次偶然发现

  颠覆5000年古国文明史?

  在一万年前的冰河时期,地球气温变暖,海平面抬升,许多原先在海岸线以上的山丘、高地就变成了如今散落四处的岛屿。

  亮岛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妈祖列岛北竿岛和南竿岛之间,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

  2011年,时任台湾地区“连江县县长”、具有医学和人类学背景的杨绥生先生登上亮岛,偶然在路边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东西”,便请来台湾“中研院”研究员陈仲玉先生一探究竟。不料,这一探,竟发现了两处人类活动遗址和两具不同的人骨遗骸,这就是“亮岛1号”和“亮岛2号”,经测定,分别为距今8300多年和7000多年的人类。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福建的一个考古遗址就是昙石山,昙石山的考古遗址前面就有一句话叫‘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而如今,在离闽江口不远的亮岛却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人类活动遗址,将东南沿海地区的人类活动现场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从5000年到8000年,它对于原来所说的5000年的古国文明史无疑是一个颠覆,提醒着我们,人类文明在中华大地的分布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定义及教育体系,需要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考古新发现不断修正,”苏文菁认为。

  “亮岛人”DNA萃取

  与台湾原住民有相同的母系血缘?

  作为妈祖列岛民众口中的“亮岛爷爷”,陈仲玉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组建了了专门的考古队伍,在马祖列岛和金门群岛上对海洋遗存进行考察。发现“亮岛人”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提取DNA。

  在几千年的古遗骸中提取DNA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台湾台南科技园的南光里遗址也曾发现跟福州昙石山遗址年代相近的两千多具人骨遗骸,但10多年来均未能提取出DNA。

  为了防止今天人类的液体、灰尘等干扰和污染到遗骸,陈仲玉他们在挖掘“亮岛人”时采取了考古学上绝无仅有的行为:所有人穿上了太空防护服。也许是这一份虔诚和敬畏感动了祖先,他们提供的样本让德国马克思 普兰克人类进化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Genetic)的专家顺利从“亮岛1号”提取出了“E单倍群”,从“亮岛2号”提取出了“R9单倍群”。

  “我们对‘E单倍群’和‘R9单倍群’很陌生,其实它只是告诉我们,这两个人骨遗骸和今天的台湾原住民及东南亚的南岛语族,有着母系血缘的亲缘关系。”苏文菁说。

  据介绍,这个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刊出后,被业界认定为“人类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学上非常重大的发现”。

  推翻西方结论

  南岛语族迁徙历史可推进2000年?

  “亮岛人”的出现,令国际学术界极为震撼,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把近一百年来国际学术界非常重视的研究对象“南岛语族”,其存在和在海上迁徙的时间从至今6000年往前推了2000年,甚至更早。

  那么,南岛语族又是怎么样的一个族群?

  据苏文菁教授介绍,南岛语族的族群范围北起台湾海峡,南至新西兰,东到复活节岛,西到马达加斯加,覆盖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分之一以上的区域,至今已有4亿人口,是目前公认的世界最大的海洋族群。而这个族群之所以叫“语族”,是因为他们是从语言分类来确定的。这个族群虽然分散在广阔区域,语言小类可分为1000多种,但是其基本核心词汇和语法逻辑却是惊人的一致。

  学界认为,南岛语族并不是一开始就生活在这些散落在大洋的岛屿上,他们是从欧亚大陆的东端慢慢迁徙过来的。近一百多年来,西方学术界一直在研究这个族群的迁徙过程,他们把南岛语族离开欧亚大陆的时间定为至今6000年。学术界对福建昙石山遗址、壳丘头遗址以及浙江良渚遗址等的研究结论,几乎都是与西方的知识体系相呼应的。

  “‘亮岛人’的横空出世,其DNA的奇迹般被提取,使得不仅仅是台湾海峡、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甚至包括整个人类的海洋迁徙史都面临着被重新拷问和重新定位的过程,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将人类在海上耕耘的历史与在陆上耕耘的历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来研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