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里扶不扶”不能止于尴尬的解读

来源:光明网
2015-03-07 16:40:21

  5日是“雷锋日”,合肥87岁的李玉珍老人做“扶老”测试,在一家快餐店门前,老人假装因为低血压而晕倒在路边。结果,共有87个人经过老人身旁,没有一个人上前搀扶倒地的老人。但老人说,“我始终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3月6日《新安晚报》)

  “扶不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裹挟着道德、法治、保障等多重争议。透过这些争议不难看出,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与社会朝着现代一路高歌猛进,社会关系、社会利益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尤其的复杂,甚至出现了矛盾对立,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规则、利益协调机制构建的滞后,很多的社会关系都以利益的冲突出现的,这些单纯靠传统的道德来调节,已然不适应。扶不扶的纠结便在于此,做好人可能面临着“风险”,直让人高呼人心不古。

  而在“雷锋日”这个日子,合肥的老人做“扶老”测试,初衷或许很美好,希冀乘做好人导向的东风,呼唤乐于助人、急人所难传统道德的回归。但是,87人无一人“扶老”的结果,令老人大失所望。其实,这并不能埋怨老人太天真,理性来看,这样的“扶老”测试,在“雷锋日”与其它日子并无二致。进一步说,如果一个“雷锋日”就能激活人们的古道热肠的话,现实的道德困境无疑就是伪命题。

  当然,“雷锋日”所承载的道德价值取向,也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变量。曾经的“雷锋日”在今天变得越来越式微,媒体鲜有报道、公共机构组织的公益活动也越来越少,似乎“雷锋”在这个时代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干瘪符号。表象如此,却不代表现实。首先,社会的多元化、传播的快捷迅猛海量,很难使得单一的公共话题成为社会关注的唯一。这些年的“雷锋日”都在全国“两会”期间,今年的“雷锋日”还恰逢元宵节。

  其次,学雷锋不止于一个“雷锋日”,学雷锋更不等于象雷锋一样“高大全”,一个人去战斗。社会的发展,传承雷锋精神,其内涵与实质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雷锋精神的纯粹道德诉求,被逐步进化成公民的社会责任取代,开始呈现组织化、规则化,如各类公益慈善组织不断培育壮大,加入的志愿者越为越多,各种公益行动也随之常态化。与传统的学雷锋相比,现代的公益组织,能够动员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而且分工更细,提供的服务更专业,发挥的作用也更充分。只是这些,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

  “做好人”其实是社会大多数人的追求,是社会的主流。但是,“做好人”并不完全取决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善念,还取决于现实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从善如流”,蜿蜒前行,“做好人”的轨迹与社会呈现出来状态高度吻合。“雷锋日里扶不扶”不能止于尴尬的解读,传统道德也好、学雷锋也罢,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的发展终究会注入新的内涵,伴生出新的形式,而在传统无法调节的地带,公共保障、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与现代规则应当快速补位,确立现代社会秩序清晰的准则,让自然的道德“好人”变成社会的制度“好人”。(木须虫)

“雷锋日里扶不扶”不能止于尴尬的解读

  让新闻有深度,让思想有温度,新华网微信公号(微信号:newsxinhua)带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扫一扫,打开世界新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