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节后再现招工难 “双降”现象将带来什么?

作者:朱国贤、商意盈、陈晓波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
2015-03-07 17:10:31

  新华网浙江频道3月7日电(记者朱国贤、商意盈、陈晓波)春节过后,浙江各地企业又开始面临“招工难”。与往年不同的是,“季节性用工荒”、“结构性用工荒”在今年呈现全面化、常态化态势。究其原因,劳动力总体数量下降和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进城劳动力减少。“双降”现象将给逐渐步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浙江企业“招工难”呈现全面化和常态化趋势

  不久前,记者来到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区,这里集中了大量中小制造企业。走在有些冷清的街道上,人声、机器声远不如平时。大部分公司在门口贴出了红底告示,抬头写着硕大的“春节招工”,还有一些公司在门口设立了招聘台,并有工作人员负责发招聘材料和解答问题,但前来求职的人并不多。

  杭州圣菲丹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文祥说,现在经济形势不景气,公司从2010年就开始裁员,从原先的120多人裁到现在的60多人。即便这样,都正月十三了,车间里只有七八个人,60台机器只有十几台开着,还是招不到人。“现在招工难已经不仅仅只是春节后了,我们缺人是从年头缺到年尾,即便常年招,缺口还是在20%-30%左右。”他说。

  与企业招工难对应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观望情绪浓厚。记者不久前在杭州最大的外来劳动力用工市场——杭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了解到,今年,职业介绍所的工作人员和企业的招聘者扯开了嗓门吆喝招工,但问的多、签的少。

  “90后”刘伯玉和李佳佳分别穿着天蓝色和亮粉色的羽绒衣,在一群主色调较为灰暗的外来务工者中颇为显眼。刘伯玉说,想找一份月薪3000元左右的,但包吃包住的都只有2000多元,觉得太少。一旁的李佳佳插话说:“已经逛了两个多小时了,也看不到满意的,打算再等等。”

  杭州市就业管理局市场就业处处长金进发说,从市场的角度来说,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外来民工和用人单位的数量就有所下降,今年的情况也比往年更加冷清。

  “双降”现象加剧用工困境

  记者采访了解到,一方面劳动力总体数量下降,年龄结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随着产业转移,部分中西部城市制造业崛起,农民工回流人数减少。“双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优劣企业的用工分化,部分企业用工困难继续深化。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据悉,这是中国劳动人口数量连续第三年萎缩,且371万人的降幅创下历史新高。

  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说,过去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土地转移出来,这两年的转移潜力在持续减少。从浙江劳动力市场来看,人数减少的同时,这两年劳动力老龄化趋势一直在上升,这给企业用工也造成了困难。

  “总体来看,来杭州的外来务工人员这几年一直在减少。”杭州一位长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说,前几年我们都会组织企业去广西、云南、贵州等地招工,前年开始就不去了,因为往年都是这些地方主动跟我们联系,后来就成了“聚聚是可以,招工就不要来了,我们自己都还不够。”

  “双降”现象或将倒逼产业迁移和“机器换人”

  部分专家和基层政府部门人士认为,节后用工荒将呈现常态化、广泛化趋势,这是劳动力重新优化配置的过程,或许将倒逼产业迁移,同时也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政府也应该从收入分配制度上保障低收入者权益,让他们进城也能“融城”。

  相关人士研判,未来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趋势可能会更明显。据悉,每年的用工荒已经倒逼浙江一些企业到外省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就近使用本地劳动力,降低用工成本,这一趋势还将延续。

  杨建华说,缓解用工难题,根本还是在于企业,毕竟企业才是用工的主体,现在利用低端劳动力获得发展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向效益、品牌要利润,才能吸引更多员工。政府也应对有产业发展前景、有转型欲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在税收、金融方面给予支持。

  部分政府官员、企业家和专家则认为,“机器换人”是破解常态性矛盾的最佳选择。2013年,浙江省就提出“555机器换人”推进计划,即未来5年每年实施5000个项目,投入5000亿元资金,推进“机器换人”。此外,还有专家建议,在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让农民工成为体面的劳动者,让他们进得了城也留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