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15年03月10日 07:44:09中国新闻网
2011年9月9日。这个日期,刘小燕脱口而出。虽然之前也到过香港,但是那一天,她和许多新来港的妇女一样,在等待几年之后,终于拿到前往港澳通行证(俗称单程证),踏过深圳河,来到实际上还是陌生的香港与丈夫团聚。根据香港特区政府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当时未满七年的新来港人士,有17万人之多。
那一天天气晴朗,刘小燕记得心情是快乐的。但是很快,她发现自己对香港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没有朋友,不会说广东话,就连出趟门坐车都会坐错方向,要重新坐回去。她曾经带上儿子和女儿,偷偷溜回老家惠州,到了家才打电话告诉丈夫。“我觉得很对不起我先生。但是他说,算了,你慢慢适应。”
作为一个外来者,不会广东话常常让新来港妇女面对一些难题。在香港,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新来港家庭的印象大都是低收入、靠领取综援生活。香港非牟利组织社区组织协会的干事施丽珊从事了20多年的社工工作,接触了很多新来港妇女。她说,不懂粤方言时常会对新来港的妇女在沟通上造成一些困扰。
找工作也有困难。初中文化程度的刘小燕,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找六份只有一份成功,是做餐厅的侍应,工资也比本地人低了一点。“人家一看你才来香港,觉得没经验,或者语言沟通不了,很困难。”等到儿子和女儿上小学,她才有时间去学习家政课程,现在在做清洁、做饭等家政助理的工作。丈夫则是做电工,家庭可以维持基本正常的生活水准。
新家园协会是香港最大的、服务新来港人士及少数族裔的非牟利组织。服务总监陈义飞告诉记者,内地一般的高中、中专、大专学历,在香港不太受到认可。同时,作为女性,有时候不是她们想不想出去工作的问题,而是照顾孩子的家庭责任自然而然地会落在她们身上。新家园协会曾访问326名居港未够7年的妇女,结果发现近八成受访者曾在内地工作,但来港后仅有约28%受访者在职。
程庆来自江苏一个公务员家庭,家境在当地不算差。2001年,她因家庭团聚来到香港。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在这之前,她甚至连旅游都没有来过香港。儿子出生之后的头几年,因为要照顾孩子,而且她的经济管理专业大专学历,在香港并没有得到认可,因此只能做一些兼职工作。
谈及现在的工作,虽然不理想,但程庆非常坦率。“现在的心态是已经平静下来了。但是在当时,肯定心里是不平衡的。因为无形当中会跟家里做一个比较——如果我不来香港的话,我的事业是另外一条路。但是你已经过来了,回不了头,只能接受。接受当中,看能不能开拓、寻找一些机会。”
一个人远嫁外地,程庆学会了对家人报喜不报忧。“跟老公吵架了,都没地方去。在家乡还可以去个娘家,现在只能到楼下转一圈,然后灰溜溜地又回来了。”语毕,程庆捂嘴一阵大笑。
记者在采访中接触的新来港妇女,都非常感激香港众多的非牟利机构为她们提供了服务。无论是托儿、职业培训,还是通过唱歌、跳舞等各种社交活动交朋友,这些服务成为她们居港生活的最大帮助来源。
刘小燕的家政课程,就是在朋友的介绍下,在香港慈善机构基督教励行会学习的。她通过另一家机构宏施慈善基金社会服务处参加唱歌等活动,认识了许多朋友。
程庆则积极参与各种讲座,以及做义工工作帮助别人。“多跟人沟通。不要自己一个人闷在家里,然后就会胡思乱想。”这是程庆给新来港妇女的忠告。
程庆多才多艺,会跳舞,爱打扮,爱笑。这些都成为她在香港打开闷局,交朋友、适应新环境的优势。她住在上水,家里有一架钢琴,是给儿子学琴用的。房间里贴满了一家三口的照片,或是程庆参加活动和朋友的合影。
找工作这件事情渐渐也有了转机。程庆发挥自己的长项,考取普通话一级乙等证书后,又取得香港浸会大学高级普通话导师文凭,现在幼儿园任普通话老师,得到幼儿园上司和同事的支持和鼓励。在自己家楼下,程庆一出门就碰到自己的学生,小朋友甜甜地唤她“程老师”。
对将来的憧憬,程庆希望自己和先生的事业上还可以更上层楼,儿子成绩十分优异,但是希望继续进步,考上大学。“平平淡淡,稳稳定定,已经很满意了,知足常乐。”(记者 吴冠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