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李延霞 姜琳 吴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在货币存量高达124万亿之时,中小企业为何依然频频“喊渴”。优惠政策,为何企业感受不明显?中小企业享受金融滋润,还需迈过哪些关隘?
“钱”,是多还是少?
124万亿,不少人用“天量”来形容我国当前的货币存量。
“按理说,银行不差钱,为什么贷款就这么难?”北京龙杰网大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朱国勇告诉记者,因为资金短缺,费了不少劲才从银行贷到200万元。“这对二三千万元的版权购置来说,还差很远。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如此,其他行业可想而知。”
层层加码、不断推高的融资成本已是小微企业不能承受之重。“银行给小企业的贷款除了利率上浮外,还往往捆绑收取财务顾问费、咨询费、担保费等,企业不愿意交就难拿到贷款,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进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坤洪说。
企业融资难,与银行业“喜大厌小”的经营理念相关。银行热衷于大项目大企业,对服务小企业不擅长也很难顾及。“银行的激励机制与贷款规模和创收利润挂钩,服务几十个三农和小微企业,还不如服务一个大企业,银行很难有积极性去做小微业务。”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说。
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许海坦言,中小企业近年发展比较快,在经济发展中占比越来越大。从银行业角度看,确实对国企的信贷流程、产品设计比较健全,而在服务小企业方面做得还不够。
从更深层次看,融资难是金融结构问题。“大银行家大业大的特性决定很难俯下身子全心全意服务小微企业。可以与小微企业同成长的民营中小银行,却又因准入等原因发展严重不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优惠政策层出不穷 企业为何感受不明显
定向降准、全面降准、降息,针对企业融资问题政策调控不断出手,但是企业却反映效果并不明显。
好政策为何没有带来好效果?“政策调整的初衷是好的,但传导到商业银行再到企业,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表示,问题是小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不佳,而资金流向永远是盈利高、风险低的领域。
“不能一说到融资难,就把板子打到银行身上。没有人去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现在小企业每年多少生生灭灭,银行不敢放贷也可以理解。” 某国有银行江苏分行的一位业务经理坦言,虽然国家鼓励信贷投向小微领域,但好的项目太难找了,新增贷款很多还是流向了国有企业甚至是地方融资平台。
这就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银行的天性就是赚钱。在中小企业发育不健全,竞争力较弱情况下,仅靠金融政策引导很难奏效。“要发挥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减税让利,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王军说。
企业享受“雨露甘霖” 哪些关隘需要突破
“营业收入在20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最难。可能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来走完初创阶段,除了企业自身要努力外,这个时候确实需要政府扶一把。”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圣泉集团公司董事长唐一林说。
全国政协委员周新生建议,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比如小微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限额管理,避免在流动性收紧的环境下,银行对小微企业放贷动力不足;单列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控制率等。
“这些扶持政策要细,才能真正落地。”唐一林说,“对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额度的规定不能只看总量,而要看单笔贷款额。现在很多贷款是借给小微企业的名义给了大中型企业。单笔额度千万元以上,是给小微企业的吗?”
“草根”经济发展,要靠“草根”金融的扶植。除了用激励大银行“放低身段”外,更重要的是建立“门当户对”的金融体系。
治标更要治本。“当前货币总量不算少,问题是流动性不足,相当一部分资金沉淀在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成为吸金黑洞,挤占小微企业的信贷资源。因此要尽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压缩过剩产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杨子强表示。(参与采写:王研、王海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