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作协主席 郭文斌
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一季近日播放完毕,该片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拍摄意义深远。
《记住乡愁》的拍摄是一次文化归位行动,实现了维护文化本体的价值。
历史一再证明,要想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必须让真正的文化归位。归于顶层设计,归于政府行为,归于百姓生活,成为人们心灵不可或缺的大米、阳光和空气。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现在不少地方把娱乐当文化,把文化产业当文化,让文化严重狭隘化、低俗化、低能化。这样的认识,让本该用于支持真正文化建设的预算资金大多投向娱乐和产业,造成大量场馆闲置,节目浪费。而真正的文化是核心价值系统,它是一种改造力、引导力、建设力、和谐力:让不孝敬的人变得孝敬,不尊师的人变得尊师,不爱惜资源的人变得爱惜,等等,《记住乡愁》正具有这样的作用。
《记住乡愁》是一次成功的传统文化当代化工程,是对文化的正名。
《乐记》有言,“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只有正念才能生正气,只有正念才能产生正能量。没有中华民族整体能量的提高,复兴中华民族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能量,首先要扶正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而要实现这一整体性的扶正工程,需要国家强有力地倡导和推动,让基因性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决策、进教材、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媒体。一如礼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内外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关键是要“同听之”,同生团结,团结聚焦能量。《记住乡愁》无疑是治世之音,是“中国符号”,应该在国家和地方频道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播放。
文化最终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上,一定意义上,它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只有如此,文化才能成为永恒生命力。要让文化归位,就要让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度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这种与天地之“同感”,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同感性”,让“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场、原则和方法。《记住乡愁》反映的正是这些中国人经过千余年岁月检验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
《记住乡愁》拍摄,更让担当精神归位,实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典型引路。
毋庸讳言,传统文化断代一百年,要想系统恢复,需要一两代人的周期,可是,时代急需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落地急需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急需优秀传统文化。怎么办?近年来,一些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光盘、动漫,一些媒体开辟的栏目,一些学校开设的课目,一些地方开办的书院、讲堂,特别是开设大型公民道德公益论坛,已经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普及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但这一切毕竟不能大面积推进,形成大气候,要想形成大气候,就需要央视这样的大传媒平台进行担当式推动。《记住乡愁》的拍摄,无疑是一个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成功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