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涛
2015年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是一个转型之年。经历了黄金10年的销量狂飙之后,中国汽车业面临着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型之路。春节刚过,车市就呈现出与往年不一样的新“战法”。
拒绝“以大为美”
一直以来中国车市“大车横行”,以大为美的思维定势深入人心,各种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加长版车型层出不穷,成为一种奇特的“中国式”汽车消费文化,这种盲目求大的消费之风与欧洲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小型车风靡的现状完全相悖。
然而春节后首款上市的重量级全新中级车“英朗”却一改中国车市“一心求大”的作风,无论是外围还是轴距都比上一代车型缩小了,和老对手速腾也拉开了差距,尽管通用强调“空间并没有因为轴距缩短而出现短板”,然而基于此前新科鲁兹作出的相同改变,是否可以视为通用对市场发出的信号:越来越多最初喜欢大而全的消费者,逐渐发现后排空置率都非常高,大家越来越明确真实的需求,后排不再是考量重点,而厂家也不再一味向市场妥协,不再牺牲性能换取空间。
中级车回归理性的同时,小型车强势反弹,去年年底以致炫、新Polo为代表的小型车以全新的姿态回归,2015年,全新宝马1系、308S、新马自达2、新晶锐等多款重量级两厢小车即将粉墨登场,主流合资车企、豪华品牌将全面发力小型车市场。
伴随着消费的升级,无论是从社会环境、社会责任、能源利用的现实压力,还是经济性、实用性、便利性等方面的考量,中国消费者走向成熟、回归小型车将只是时间问题。
IT业造车“有钱就是任性”
开春之际汽车行业最受关注的新闻莫过于“苹果准备制造汽车”,当这个成功占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手表市场的电子巨头宣布将要进军汽车领域引起了全世界的骚动。如果10年前苹果发布这个计划,其他人肯定会觉得苹果疯了,但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苹果造车?靠谱。”
首先,它有充足的现金流,目前市值已经达到7000亿美元的苹果坐拥将近1800亿美元现金,而开发一款新车型所需的所有成本为10亿美元,日后随着同一个平台运用于多款不同的车型这一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其次,苹果的技术优势在于产品与软件的完美整合与不断升级,未来的汽车将成为一个大型的移动客户端,苹果汽车将是苹果现有产品的延伸;再者,苹果高管队伍中同时拥有着不少科技和汽车行业人才尤其是那些具有供应链管理、电池技术以及用户界面工作经验的人才;渠道方面,苹果的专卖店已遍布全球。
特斯拉的成功案例,证实了在电动车设计制造方面,IT企业相比传统车企差距并不大。由于摒弃了传统的内燃机这一大块技术壁垒,而设计又是IT业的强项,IT企业只需要解决电机、电池等核心技术,然后找ODM(原始设备制造商)设计出一套可行的生产方案,再由代工工厂进行生产。
国内方面,乐视、阿里巴巴、华为也在主动出击拥抱车企。究其根源,强大的资金实力是一方面,汽车业进入门槛的降低也是关键,由于全球范围内的充分竞争,高品质的代工工厂及零部件供应商配套已成规模,曾经“高大上”的汽车制造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