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军
今年春节,看到不少朋友在微信上晒外出旅游的靓照,让人艳羡不已。从照片上看,不少同事选择在广东省内各景点游玩,这又让不少旅游景点“火”了一把。
看到照片,笔者不禁联想到了自己所在工作地芦苞。芦苞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又力推三产发展,各项基础配套正日趋完善。试想,这次芦苞各大旅游景点的人气也能从中分一杯羹,可事实并非如此。从芦苞祖庙来看,春节游客烧香礼佛,称得上是景点每年人气的高峰期。然而,今年跟往年一样,游客量始终徘徊在50000人次。
静观默想,这种结果暗含着某种道理。尽管随着肇花高速公路的通车,贵广、南广高铁的全线贯通,会给芦苞的旅游产业带来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其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2010年广佛地铁开通后,佛山市民普遍认为,这必然会加大沿线站口商铺的经济效益,但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到一周时间,位居佛山地铁沿线口的商家,大多遭遇人流量减少、效益下滑的尴尬。而广州地铁口的商铺经营额则呈现出一定幅度的上升,人流量也明显增多。不难理解,地铁将两座经济水平不相均等的城市连接起来,只会使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这就是常说的“虹吸效应”。
反观芦苞,贵广、南广高铁开通以后,从广西南宁途经云浮、肇庆再到三水,然后直达广州,全程只要3个小时;又或者从贵阳发车,取道桂林、怀集、肇庆,同样经过三水通往广州,两条高铁均途经三水南站。这仿佛是一个极大的利好,但若没有做好自身特色,也会被“虹吸”。放在这一层面理解,来芦苞旅游的客流量没有增加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可否认,贵广、南广高铁开通之后,沿线城市的互动大大加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经济活动的各种要素加速流动。高铁的贯通,使得人脑中的空间概念发生革命性的改变,活动半径也大大扩大。在此情况下,如何让芦苞本土旅游特色借助高铁这一地方性设施,成为大区域内的人流洼地?这是芦苞在致力于发展第三产业时应思考的问题。
但更值得思考的是,寄希望于借助高铁吸引人流,发展旅游产业的芦苞,不得不提防高铁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一个地方带来客流,也可以像抽水机一样,将这里的人流和资源“吸走”。
高铁经济时代已然来临,广西桂林、贵州贵阳等一批旅游“核心区”将会越来越强大,要素也会越来越集中,核心区将越来越“极化”,其服务与辐射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强。那么,已经走在路上的芦苞,如何才能在这个竞争与合作都更为大开大合的格局中,真正找到一席之地?
笔者以为,进入高铁时代之后,城市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扁平化。芦苞在借力高铁作用时,就需要特别注重自己的城市功能定位和旅游开发定位。由于时空关系,芦苞不需要发展大而全的旅游产业,而一定要发展并培育出自己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
事实上,芦苞旅游资源异常丰富。镇内具有800多年文明历史的芦苞祖庙,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为南武当所在地,其历史地位早已名贯珠三角。同时,还荟萃了岭南古风水文化和宗族文化的长岐古村,其目前是三水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村落,同时也是一座长寿村。此外,芦苞河鲜、芦苞温泉也常被人所称赞。
但需注意的是,虽然芦苞旅游资源丰富,可其所形成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还只停留在佛山市层面上,珠三角都远没有达到,更难言远播外省。现今随着高铁、自驾游等越来越方便,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关注度也就会越来越分散、越来越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芦苞作为旅游过渡性的城镇,如果不努力成为“核心化”,就可能慢慢会被“边缘化”。
为此,芦苞就应该要让自己旅游产品彰显活力,做得更为丰富多彩,与珠三角的需求贴得更近。芦苞旅游应该走出去,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和推介;芦苞各景点也应该把亮点挖掘出来,通过制造新闻、创造价值等来打响自己的品牌。
因此,当贵广、南广高铁对芦苞旅游产生较大冲击的时候,芦苞更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自己的旅游产品、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产业链,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带。总之,芦苞要想留住珠三角游客,甚至挖掘内陆游客量,就必须做实自身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