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进校园 法“雨”沐师生

作者:李荣华 来源:南方日报
2015-03-11 04:51:57

  “Apple在不正规餐馆吃东西拉了肚子怎么办?”“对菜拍照”、“保留肚子里的东西”、“快要发票”、“当然是先看医生了”。

  10日,深圳福田区百花小学三楼百花会堂,一群五年级学生迎来一名新老师。新老师是一名专业律师,普通话稍稍不够标准,但用一个叫Apple的动画人物的遭遇为例,上了一节生动的普法课。

  这是“新雨计划”的第一堂课。“新雨计划”是由福田区司法局(区普法办)、福田区教育局、共青团福田区委员会、维德志愿法律服务中心联合开展的新型校园学生普法项目,大批专业律师走进校园上课,还是头一次。

  很多学校一学期仅有一两次法治讲座

  维德志愿法律服务中心主任李严女士10日称,福田区现有中小学生约15万名,像国内很多地方一样,以在校学生为主的青少年普法教育存在种种缺陷。

  比如,过分强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以邀请民警讲课、展示违法犯罪图片、参观看守所、少管所等刑事拘押场所等带有“恐吓式”特点的方式进行教育。法治教育课内容大多限于《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预防未成年犯罪法》这“三大法”,过分偏重刑事犯罪处罚的震慑作用,而忽视了通过法律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法律信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公共参与的技能,忽略了法律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此外,法治课专业师资不足,课时没有保证。由于缺少法律专业的老师,目前除邀请派出所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外,法治课老师通常由德育或政治课老师或班主任兼任,但由于法治课未列入教学大纲,课时并无保证。很多学校一学期仅举行一两次大型法治讲座,几百甚至上千人集中听课,讲座内容往往重复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项目调研阶段,维德中心对福田区四所学校的233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学生们普遍反映法制课内容枯燥单调(34%)、缺乏师生互动(30%)、远离生活、实用性差(15%)、老师讲课效果不佳(14%)。与此同时,学生和家长均表示希望能多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增加授课次数,但要求内容要更丰富且贴近生活,形式要更多样化和趣味生动。

  基于调研结果,维德中心开始了与深圳市福田区司法局、教育局等政府部门的“新雨计划”合作。

  希望帮助孩子们培养法治思维

  李严认为,法治教育是有关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教育,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背后的价值观和原则,培养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迅速对法律问题作出反应的知识、理解力、技能、态度和判断力,从而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并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按照方案,学校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负责汇总学校需求,派出相关老师配合,课后总结学生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维德中心将招募有志于业余从事青少年法律教育工作的律师,在对入选律师进行培训后,根据学校的要求派往各个班级授课,基础课程的标准课件由维德中心精心设计,每位律师每学期教授1—4节课。

  课程由教学与实践结合,分为基础课程、主题课程及实践活动三部分。基础课程结合公民教育,在强调法律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上,介绍与法律相关的基本理论、常识;主题课程系列是“新雨计划”的精品特色课程,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由授课律师根据其专长设计,维德中心负责审定课件,学校也可以根据需要订制;实践活动则包括社区模拟立法、辩论比赛、学生仲裁庭、法院/法学院参观等多种形式。

  “新雨计划”还将设立监督与信息披露委员会,全程与学校、学生及教育局、司法局主管部门深入沟通,定期对新雨计划的整体运作按照项目问责、绩效和组织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发布评估报告。

  10日的“新雨计划”第一、二节课是公开课,现场来了约50名律师旁听。

  结束前,对活动抱有兴趣的田毛律师感慨,做合格老师不容易,学生知识储备丰富,思维活跃,但“权力思维对孩子的影响很深,需要引导,使其明白法律高于一切,法律面前没有特权”。

  南方日报记者 李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