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黑土地的春天——吉林省土地保护治理工作纪实

作者:赵赫男 来源:吉林日报
2015-03-11 00:00:00

抒写黑土地的春天——吉林省土地保护治理工作纪实

  剥离下的表土集中存放,并将用于土地整理,使黑土得到有效利用。图为表土剥离作业现场。于志忠摄

  千百年来,生活在吉林这片沃土上的人们常常这样形容脚下土地之肥沃——“一两土二两油”。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孕育出了“大粮仓”。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统计,我省黑土总面积有1650余万亩,约占全国黑土总面积的20%。黑的土长出金黄的谷,去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706.56亿斤,位居全国第四位。

  然而,曾经“攥一把能出油,插根筷子能发芽”的黑土地,因风蚀、水蚀,沙化、碱化、退化,以及建设占用等原因,面积在不断减少,黑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也由历史上的4%-8%,下降到现在的2%-3%。

  为此,省委、省政府把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作为全省重点生态保护工程之一,并采取一系列保护性措施让不堪重负的黑土地得到休养生息。在2015年吉林省一号文件中提到,我省将开展黑土地保护治理试点工作,研究制定黑土地保护治理规划。

  期盼——寄予在黑土地

  在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副主委金国庆的办公桌上,有一摞厚厚的调研报告。在这份报告里,金国庆做了大量的标注和注解。为了这份报告,金国庆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也一直在思索保护黑土地的对策和建议。他说:“目前吉林省耕地面积紧张,但粮食刚性需求不断增长;土壤可耕性严重退化,但是缺乏有效阻控。”他建议,针对黑土地肥力退化、耕层变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和土壤功能退化等问题,通过深松、深翻以及秸秆还田、秸秆覆盖、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深层培肥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增强耕层厚度。

  在讲述这番话的时候,金国庆的眼神里流露出浓重的迫切与期盼。

  雪后的榆树市恩育乡红庙村后红庙屯一片银装素裹。每天,村民们都会把生活垃圾运到屯子南边,那里有一处垃圾场,垃圾场上有一个粪堆。72岁的村民组长盖长发告诉记者,每年秋收之后,村民们就把秸秆、动物粪便等运到这里发酵,第二年春天,形成的农家肥就被运到地里。

  金国庆对于黑土地的期盼,在后红庙屯成为了现实。在这里,保护黑土地的意识融入到农业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在农家肥施用上做文章,在生产环节上想办法,在土地产出物利用上找措施。而这些,正是我省黑土地保护治理试点工作迈出的坚实一步。

  2014年,我省先行启动中部粮食主产区黑土地保护治理试点工作,在榆树等3个县(市)建设综合保护治理试点片,在伊通等6个县(市)建设水土流失治理试点片。重点实施田间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水土流失治理等8个项目。2015年,试点范围将扩大到15个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