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闵行区所有村党组织书记有望纳入正科实职岗位管理。闵行区力推全区村居“班长工程”,力争通过三至五年努力,基本实现全区村党组织书记配置编制;同时,形成以机关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就业年龄段为主体及适当数量的退休返聘干部构成的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
随着闵行区推进大联动体制机制升级,居村委党组织书记将成为辖区社会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这对居村委党组织书记提出了更高要求。“班长工程”明确,将坚持配优配强、“上管一级”原则将优秀干部选配到村居委党组织书记岗位,让最优秀干部往基层走,并促使村居干部将精力投向村居公共安全、公共服务、公共治理事务等。
在这样的机制下,干部队伍目前已经出现了科学合理的双向流动态势。
不用担心“下去就被遗忘”
闵行区“班长工程”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的“列编”,而是要拓宽村干部队伍用人渠道,加大从机关、事业单位优秀党员骨干中选派村支书人选力度,并接受村民检验。接下来,闵行区街镇层面将增编增岗、做大街镇干部基数,同时进一步打破“玻璃天花板”,打通编制界限,努力让村居书记主任有一个体面的岗位和薪酬机制,有广阔的职业前景,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
50多岁的徐新弟,原先在梅陇镇代表委员联络办公室工作。如今,他被“选下来”担任梅陇镇航南村党总支书记。没有“班长工程”之前,这样的调动几乎被视作“倒霉”——因为“上面”清闲,“下去”又累又苦,没有前景。但如今,徐新弟在基层却干得红火朝天。
航南村经济相对薄弱,地域环境相对复杂,每天都面对不一样的新情况。怎么解决问题,抓好工作,体现价值,这让徐新弟很有收获:“虽然辛苦,但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很多事情不能突破政策,又要让对方接受,这是对村官最大的考验。”
当然,徐新弟能甘之如饴,背后的动力是“不怕下来了就被遗忘”。按照现有制度安排,村官工作出色,将有通畅的职级晋升渠道。所以,他很笃定,“我愿意扎扎实实在基层下功夫。”
有能力就有发展空间
目前,闵行区已为村居委书记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监督管理和保障机制:村居委书记每年至少参加一次集中培训,突出专题性、小班化、菜单式、情景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按目标推行“双述双评”,完善考核;对政治素养高、履职业绩突出、群众信任的村居委党组织书记,可按程序纳入副处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对于目前在岗非编、但符合要求的优秀村支书,将通过相关手续纳编。
值得一提的是,对居村干部的考核,经济指标已不再列入考核范畴,社会治理能力方面的考核权重则不得低于50%。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这是“70后”基层干部、江川路街道汽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翠霞的理解。她说,这对那些刚毕业进社区的大学生有积极正面的引导,“以前在基层,做得好与不好相差不大,做到最好也就是书记主任,基本封顶。现在完全不一样,有能力就有更多空间。”
杨翠霞说,随着街道职能回归,对居委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说大联动中,沿街店面的管理,以前居委会只需要和职能部门对接,现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发现情况居委会必须第一时间及时沟通、劝导。
最重要的是感觉“安稳了”
薪酬,这是怎么都绕不过的话题。
杨翠霞说,自己的收入从最早一个月到手1800元提高到了如今6000多元一个月。她说,近些年,闵行不断从机制保障等各方面加大对基层的倾斜力度,这让基层干部的收入不断稳步增长。
杨翠霞算是比较幸运的:三年前,她得到了机会考入事业编制。在编与不在编,对收入的影响倒是不大,杨翠霞说,有了编制后,到手工资反而少了,因为缴金多了,但最重要的是给人的感觉“安稳了”。
打开了职业通道,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希望。杨翠霞说,身边的男青年也愿意来社区工作了。
杨翠霞目前努力考上了中级社工,社区里也加大了对他们的培训、指导,“有了前景,大家干劲更足了;薪资待遇提升了,感觉自己被认可了;对基层的责任加深了,这才是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