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求是”精神,做好群众工作

作者:李欣玮 来源:求是网
2015-03-19 22:06:47

  《管子·牧民》中有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兴”一“废”,道出了群众工作对于执政党的重要意义。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群众办真事、办实事,更是我们星火相传的“传家宝”。服务群众不能“想当然”,群众工作不能“拍脑袋决定”,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群众工作必须扎根基层、立足实际,效法革命先贤,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然而,我国当前的群众工作却存在这样一个“怪像”:在一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同一项工作的实效评价,地方干部给出的基本是“好”或“较好”,当地群众则有近1/5评了“一般”或“较差”。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干部往往认为是客观因素所致,群众则认为主要是干部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是群众对领导干部自身素质不满的直接反映,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会换位思考,实事求是,集思广益,学会用“土办法”解决群众所想、所难、所急的“大问题”。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文盲率超过90%,面对即将到来的民主选举,许多地方干部“跑断腿,说破嘴”也无法令群众真正理解“民选”的含义。后来经过调研思考,决定用投豆子、烧烟头的“土”方法,让所有人都能理解参与到选举中来,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完成。这种简单有效,贴近实际的方式,即集中了全体百姓的智慧,又让群众对党的工作感到满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才党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好价值体现。毛泽东同志曾总结过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胜利的原因:第一是为人民服务;第二叫实事求是;第三是党指挥枪。而实事求是,则是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基础。要想永葆党的活力和战斗力,实事求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转变官本位思想,将群众利益贯穿群众的始终是根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可是有些干部在工作中还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精神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导致思想上的变质、精神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必将失信于民。《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十字治国真言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抓紧抓牢群众这根稻草,党的事业必将青春永在。焦裕禄在兰考一年多的时间里,凭着自行车和“铁脚板”跋涉5000余里,走遍了全县所有的生产大队,经历的恶劣天气和跋涉的辛苦,我们可想而知,然而就是人民群众的安危与福祉激励着他不畏艰难,为了群众利益勇往直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艰苦的环境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我们党艰苦奋斗,将人民群众当做衣食父母的初心不能变,不忘初心,才能放得始终。

  改变固有模式,创新全民参与的服务工作是关键。在全国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然而,当前我国在基层群众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信息不透明,上下沟通交流渠道收窄,沟通不畅,群众参政热情下降。要想真正开展全民服务的群众工作,首先要增强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政府部门一方面增强活动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实际工作中不断向群众灌输参政议政的思想。其次,在工作开展中要保证群众知情权,拓宽上下沟通渠道,将“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施政改革落到实处。最后,要将群众的满意程度量化,与党员干部的政绩挂钩,以群众的满意度为导向进行工作的验收。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让党员干部与群众百姓互相理解,唯有如此,才能化解当前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认识误区,提高公信力,保证复兴事业的顺利实施。

  服务群众不能“想当然”,实事求是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广大党员干部在群众工作中要克服畏难思想,贴近实际,不脱离群众。建立完善的群众参与体系和明确的评价标准,从制度上保证群众工作的效果。在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下,不仅需要党员干部亲力亲为,更需要全体国民的建言献策。发扬“求是”精神,做好新时期下群众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葛渔城镇政府)

  【“求是网评”栏目投稿邮箱为wp@qstheory.com,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分享您的真知灼见,共同构筑网上思想理论高地。】

求是,中国梦,群众工作,公信力,民族复兴,为人民服务弘扬“求是”精神,做好群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