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东中山3月20日体育专电 题:创新“教体合一”体制 深化校园足球改革——广东省中山市探索校园足球发展之路
新华社记者公兵、魏蒙
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发布,给中国足球的发展注入一针强心剂。而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足球未来之路如何走同样受到各界高度关注。
在19-20日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培训班上,东道主广东中山介绍了自己的做法:创新“教体合一”体制,深化校园足球改革,给其他省市发展校园足球提供了借鉴。
中山市副市长吴月霞说,近年来,中山市将开展校园足球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体能和品质的抓手给予大力投入和支持。同时,借中山市机构改革中体育局和教育局合并为契机,强力推进校园足球建设,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并以市政府的名义出台了《中山市发展校园足球五年规划》(2015-2020)。
中山市在去年8月将教育局和体育局合并。校园足球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联手合作,中山市教体局的诞生可以有效地整合盘活教育、体育资源,减少“体教结合”的磨合,破解了校园足球发展的体制难题。
中山是著名的侨乡,旅居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和港澳台乡亲近百万人。据中山市教体局副局长李良介绍,借助上述资源,中山于2014年3月派访问团出访哥斯达黎加、阿根廷、墨西哥,到访了阿根廷足球豪门河床俱乐部,达成足球交流合作,由阿根廷委派足球专家对中山中小学教练进行指导教学;当年9月,阿根廷正式派遣一流的青训教练团队到中山执教。此外,中山还与孙中山青少年基金会就中英校园足球合作项目签署长达15年的合作协议,英足总每年派员对中山市教师进行足球培训。
师资短缺一直是发展校园足球的瓶颈之一。中山一方面聘请外教提高现有足球教师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吸引足球专业人才从事足球教师工作。
2014年9月,阿根廷派遣青训教练团队来到中山,主教练卢克曾于1978年世界杯上打入4球,帮助阿根廷队夺得冠军。迄今为止,该团队已举办了三期培训班,共培训了120名足球教练员。在吸引足球专业人才方面,中山的做法有三个,一是引进高水平足球退役运动员到学校任教,提高校园足球师资水平;二是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校园足球协会吸引高水平退役运动员加入足球教师行业,为各中小学输送外聘教练,经费由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分担;三是强化校园足球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组织足球名宿进校园。
经费、场地同样是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中山首先是设立由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同扶持的校园足球发展专项基金,其中市政府从去年开始每年增设校园足球发展专项经费,资金由去年的380万元增至今年的600万元。
据李良介绍,在场地方面,中山的做法一是整合校园体育场地资源,科学规划校园足球场地。全市现有320所中小学,目前208所学校拥有五人制以上足球场,其中49所为塑胶跑道的标准足球场。二是利用2014年每个镇区建设2个以上社区体育公园的契机,有条件地配建小型足球场,全市去年一年已建成53个体育公园,其中12个配建了5人制或7人制小型足球场。
其实,制约校园足球最大的“痼疾”还在于观念,尤其是来自家长的阻力。孩子稍微磕着碰着可能就会引起家长的不满,而学校更是不愿因为学生运动伤亡带来纠纷。这也是校园足球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校方责任险是解决学生运动伤亡的方式之一,但校方多数情况下不愿承认自己对此负有责任,因此逐渐演变成学校与家长间的扯皮,甚至对簿公堂。中山市则统一为自愿参保的学生购买了运动意外伤害保险(非校方责任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
在足球教学改革方面,中山市颇具亮点的做法包括:完善了中小学体育特长生招生制度,积极解决小升初、初升高各个学习阶段足球运动员的衔接问题,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保障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在是否进入职业球员生涯中有更多自主选择;计划从今年开始,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一所传统品牌学校各招一个足球专业班。
发展校园足球当然离不开比赛的带动。中山市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去年还以小学为试点,由赛会制改为主客场制,整个赛程历时两个多月。除此之外,中山还增加了两级联赛(教师、家长),其中第一届教职工校园足球联赛已于去年底举行,家长联赛则计划于今年办起来。这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对校园足球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增进与家长的沟通。
中国足球的一大特点就是缺乏文化底蕴。因此从校园足球这个基础性阶段加强文化建设成为重要任务。据中山市朗晴小学校长孙爱萍介绍,该小学组建班级足球社团,聘请校外义务足球指导员或家长教练员进行指导。三乡平岚小学的足球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在低年段研究开发“趣味足球你、我、他”的游戏。
李良说,中国足球梦,也是中山人的足球梦。希望通过10至15年的努力,使中山成为广东省的又一个“足球之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