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被雾霾笼罩(3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晓伟 摄
上周末,由于一些地方纷纷出现下雨、刮风以及夜间未出现逆温等原因,笼罩了法国整整一周的雾霾天气有所缓解。在严重雾霾下“挣扎”的法国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有人据此认为,无论在中国还是法国,驱散雾霾主要还是得靠大自然。
优良的空气质量今后就只能靠天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诚然,雾霾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成分更是不一而足,其中不乏各种工业因素等。但有一个绝对不能混淆的概念,那就是雾霾不等于碳排放。如果说工业生产对碳排放的贡献大于人类日常生活,那么,后者对雾霾的贡献则要大于工业生产。
据法国一些媒体报道,此次雾霾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汽车尾气排放。据法国空气监测权威机构对近十年来的数据分析显示,城市主要交通干道附近的空气污染往往是全市最严重的。离交通干道越远,空气污染程度越低,这说明道路交通是城市空气污染的最大元凶。以巴黎大区为例,50%的二氧化氮(也即那种刺激呼吸道的气体)以及25%的PM10和PM2.5悬浮颗粒物,都是燃油汽车排放的;而让人们直接感到窒息的可致癌物——苯,更是汽车动力燃油燃烧不充分的产物。
进一步分析还显示,行驶汽车的数量以及汽车行驶的速度,对空气污染影响巨大。车流量越大,对周围空气的影响范围越广;而行驶速度过快或过缓,都会导致二氧化氮和颗粒物排放增加——尤其是短途行驶和堵车情况下的行驶过缓,苯的排放最为严重。这也是法国在出现严重空气污染时,调整高速公路限速、采取单双号限行以及推行免费乘坐公共交通等紧急措施的原因。
当然,要一下子扭转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不容易的,民众的环保意识的提高往往也需要一段时间。比如,去年3月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时,巴黎市政府就曾采取单双号限行措施,涉及受限制的私家车比例大约是50%,但污染只减少了6%。从数据上看,很难具有说服力。但实际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看看一些人的“对策”恐怕就不难理解了。有人说,“我的车是双号不能开,但我在网上租车,一天25欧元,比起不能开车,还是值了”;还有人说,“我决定‘冒险’开,被罚一次22欧元,没罚就赚了,罚了也能承受”……看来,尽管雾霾严重,但一些法国人还是不愿牺牲个人的“方便”。
英语里有个20世纪初才出现的新词“SMOG”,意思是“含有工业粉尘的烟与雾的混合物”,也即中国人近些年才熟悉的热词“雾霾”;而法语中压根儿就没这个词,提起空气污染,法国人索性直接借用外来英语。换句话说,在许多人的心目中,“SMOG”或“雾霾”主要来自工业烟尘,是别的原因给我制造的麻烦。
政府采取的措施都是不得已的强制手段,如果没有公众的积极参与,效果也不可能理想。比如,既然知道超速行驶会加重雾霾的形成,那就该在高速路上减速行驶;既然知道拥堵导致污染物排放增加,那就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此外,力争短程靠双腿,能骑车的不坐车,能坐公交的不开车,实在需要开车则最好能拼车……
面对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压力,面对物质生活的快速膨胀,面对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每个人都应该从我做起。如果到今天我们还只是怨天尤人,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今后要呼口好空气,恐怕真就得靠天了。(卢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