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毛线,一双巧手,各种编织手法像变魔术一样不断变化着。褡裢、抛石绳、氆氇钱包……普通的毛线在她们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走进治多县曲南滩幸福小区,妇女们正忙得不亦乐乎,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摆放在展示桌上,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在保留了藏族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现代时尚元素。
藏族的编织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品种繁多、形式独特、色彩艳丽、民族风格浓厚、地域特色鲜明闻名遐迩。治多县作为纯牧业县,编织工艺的用料主要以本地所产的牛羊毛为主。一些生活必需品,都是妇女们自己编织的,编织技巧在这里非常普及,几乎家家都有一部编织机、一柄纺线锤。
治多县曲南滩幸福小区里的303户居民都是来自索加乡和立新乡的生态移民户和治多县灾后重建安置户。为使这些牧民能够移得出、留得住,并有一技之长,治多县委、县政府想办法解决就业问题,从牧民擅长的藏式手工艺品制作出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谈及合作社成立之初,曲南滩社区党委书记黄秀才仁说:“2013年7月社区重组后,我们将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社,从妇女们最擅长的手工编织入手,开始了以旅游产品为主的手工编织生产。”
编织是牧民妇女最热心的一项手工劳作,她们用牛毛编织口袋,编织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编织装饰色彩浓艳、纹样纯朴的放牧用的抛石绳;编织富有节奏感的花边腰带……这些格调质朴的工艺品,具有鲜明的藏族文化特色。
褡裢,是昔日少数民族地区喜用的“布口袋”。合作社的妇女们编织的褡裢,颜色绚丽夺目,图案富有民族特色,多用几何纹样,配以色彩斑斓的粗犷线条,格外悦目。心灵手巧的妇女们专门设计编织了一种小巧玲珑的“袖珍褡裢”,这是目前市场上最走俏的产品。
据黄秀才仁介绍,通过政府的牵线搭桥,社区的藏式手工艺品走进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虽然销路并不理想,但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通过交流学习,吸取了各地手工作坊的优秀设计理念和丰富经验,进行再次改良加工,目前已经步入正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八届康巴文化旅游艺术节暨玉树赛马会期间,黄秀才仁和社区伙伴们的手工艺品受到了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的赞许和认可,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盛况”,一个又一个的订单接踵而来,让社区的妇女们忙得不亦乐乎。民族特色浓郁的手工艺品打开销路后,妇女们从中得到的收益,人均都在2000元以上,辛勤的付出换来了丰盈的“钱袋子”。
治多县曲南滩社区的妇女们,正在用一双双巧手,编织着迈向致富大道、过上小康生活的新希望。(洪玉杰 张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