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防控力弱和忽视研发是教训

作者:林小春 张淼 来源:新华网
2015-03-24 12:33:15

  新华网北京3月24日电 迄今最大规模的埃博拉疫情已持续了一年。回顾对此次疫情的防控成效,多位疾控专家从不同角度指出,发生疫情的主要国家防控能力薄弱,以及现有药物和疫苗研发模式易忽视某些“地方病”,是埃博拉病毒酿成大疫的重要教训。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专家马克·西埃得内尔等人24日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卷》上总结说,成功遏制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努力值得赞扬,但疫情暴发早期应对迟缓等问题,显示出卫生系统薄弱国家面临的疾病暴发风险,这种风险有可能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产生广泛影响。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主任托马斯·弗里登23日在社交网站推特上说,此次埃博拉疫情提醒人们加强国内能力建设、预防未来疫情的必要性。所有国家都必须做好准备,力争具备快速发现并遏制疾病威胁的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日前也指出,此次史无前例的埃博拉疫情从2013年12月出现初始病例,到2014年3月实验室确定埃博拉病毒是元凶,耗费了3个多月时间。造成如此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这3个主要疫情国家每10万人中仅有一两名医生,当地医疗及其他基础设施极其薄弱。他认为,在所有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中,提升当地医疗卫生系统的应对能力最为基础。

  福田敬二还指出,受缺少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现有药物及疫苗研发模式在应对埃博拉等此前多在局部地区蔓延的疾病时失效,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应反思以市场为导向的药物研发模式。

  目前临床试验结果良好的cAd3-ZEBOV埃博拉疫苗研发机构——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的专家迈克尔·库里拉对新华社记者说,埃博拉病毒在1976年就被发现,但很多实验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为研究这种病毒部署力量。美国直到国土安全部于2006年将埃博拉病毒视为潜在公共健康威胁,才促成该机构深入研究埃博拉疫苗。库里拉认为应对此次疫情的一个重要警示,是必须从软硬件方面提升研究高致病性病原体的能力,持续研发相关药品及疫苗。

  哈佛大学的西埃得内尔和美国疾控中心主任弗里登还认为,此次疫情提示国际卫生界需提高快速有效应对类似疫情的能力。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最近也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撰文呼吁,全球应从西非埃博拉疫情中汲取教训,建立全球疫情预警系统,在发展中国家加大疾病监控及实验室诊断能力建设,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全球大疫情。

  世卫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埃博拉主要疫情国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累计发现疑似及确诊埃博拉病例24666例,死亡10179人。联合国埃博拉病毒问题特使纳巴罗指出,虽然埃博拉新增病例近来大幅减少,但仍需积极监控,以实现零新增病例目标。(综合新华社驻华盛顿记者林小春、驻日内瓦记者张淼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