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手艺,何不与电商攀攀亲?

作者:练洪洋 来源:广州日报
2015-12-11 09:51:33

  在没有一次性锡纸托的年代,保安祥白铁铺的手打模具,为同为老字号的莲香楼、大三元酒家等等酒楼提供了点心出品的质量保证。尽管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手打铁器正逐渐退出街坊们的生活,但从父亲手上接过手艺和店铺的陈权辉陈师傅,依旧守着这门手艺,延续着“保安祥”这三个字的光辉和骄傲。

  “磨剪子、戗菜刀”“补花碗、钉洋碟、补锅罗”……上了年纪的人们一定还记得,小时候每天有不同种类的手工艺人走街串巷,补锅的、打铁的、磨刀的、箍桶的、阉鸡的、爆米花的……各自用不同腔调,吆喝着生意,招呼着街坊。街坊们四面而来,就算不需要什么,也来围观一下,捧个人场,场面热闹而温馨。爷爷是个出色的篾匠,他30年前为我编的一个竹篾制品,我一直留到现在,作为对爷爷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念想。不知何时起,这一切都不见了,人们缺什么就去商场“买买买”,用坏了就“丢丢丢”。

  生于大工业化时代、养成一次性消费观念的新生代视一切为理所当然,而从手工业时代走过来的老一辈,不免怅然若失。皆因手工制作的用品,不仅是时代记忆,更是人文记忆。与工业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产品相比,手工艺品也许不够精美,但却是有故事、有灵魂、有温度的。正如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一书所言,“那些经过人与人之间磨合与沟通之后制作出来的物品,使用起来是那么适合自己的身体,因为它们是经过手工一下下做出来的,是有体温的,这体温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

  时代在剧变,农耕时代或铁器时代的手工艺倒在了大工业化脚下实属必然,人类不可能穿越,生活也不会倒退。大工业时代不但产生大量“用完就扔”的产品,还助长了人们急功近利的心理,反过来加剧了手工艺的窳败。因为学习一门传统工艺,需师傅引导,要时间浸淫,须耐得寂寞,仅时间投入这一点就难倒许多年轻人。时代在剧变,在大工业时代败下阵来的手工艺,能否借互联网“附体”,浴火重生?我觉得,希望比从前大了。

  一方面在于“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审美情趣变化(如复古潮流),许多追求个性的人开始厌倦工厂流水线生产的产品,转而追求一些民间的、手工的、有个性的原生态手工艺品。地方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不可替代性,不断投钱到保护、传承、发扬中去。近年来,广州也加大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电商的出现,给传统手工艺品带来机会。以前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有了电商之后,潜在需求者呈几何级数扩大,只要品质有保证,传统手工艺品不愁没有市场。美国Etsy就是一家专门进行手工制作交易的电子商务网站,2014年Etsy营收为1.9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4%。

  作为传统手工艺大国,我们也应该大有可为。原生态、高品质,再借互联网平台,就有发光的机会。“广味”十足的广绣、广彩以及颇具特色的锌铁、铜手工艺品,都可以考虑与电商攀亲。(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