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体育专电(记者林德韧 吴俊宽)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引线,中国体育产业领域燃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热焰,从2014年末到2015年末有越燃越旺之势。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日前在总结《意见》贯彻落实情况时用四句话做了概括:“一是文件出台适时。二是社会反响强烈。三是前景一片光明。四是可以大书一笔。”
2015年,是中国体育产业步入快车道的标志性一年。在接连不断的利好政策刺激下,体育产业在多个层面出现“井喷式”发展局面。体育在多个维度释放出巨大活力,资本纷至抢滩登陆,全民健身风起云涌,呈现一派欣欣向荣。
政策红利覆盖全国
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意见》发布一年来,包括体育总局在内的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15份配套文件,另有8套文件已经形成初稿正在制订中。这些文件覆盖审批制度改革、赛事收费、场馆运营与开放、彩票公益金管理、体育产业基地与联系点建设、体育产业统计等多个方面。
在地方贯彻情况方面,截至目前,31个省(区、市)全部出台了本地区的实施意见。10月份,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上透露,据不完全统计,各省(市、区)上报的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总和已经达到7万亿。福建提出了1万亿目标,广东和江苏也分别列出8000亿和7200亿的计划。
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1-3%,而中国在2013年的占比是0.63%,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存在着十分强烈的错位,供给明显小于需求,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各地制定的很多具体政策对《意见》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创新和拓展。云南、重庆等地打通“医疗”与“健身”,探索实行医保健身“一卡通”;江苏计划定期发布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消费指数、研究报告和投资指南;内蒙古、辽宁等地计划完善或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北京为体育服务业单独制定了《体育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
《意见》发布一年来,政策逐渐细化、延伸、拓展,逐渐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
资本抢夺核心资源
阿里巴巴获得世俱杯八年冠名权的消息在2015年的12月初引起各方关注,而相同级别的爆炸性消息抢头条现象,在年内出现了不止一次。
一年以来,体育产业投资大手笔频出,国内、国际体育赛事的核心资源成为哄抢对象。
出手最阔绰当属华人文化与万达两家,华人文化以旗下的体奥动力为先锋豪掷80亿揽下2016-2020年中超联赛电视公共信号制作及版权,并同时收罗大学生足球联赛运营权、中国之队媒体版权,一举打通中国足球产业链的上中下游,成为足球媒体领域巨无霸型的存在。万达虽然一度远离足球,但其体育底蕴仍在,收购马竞股份20%的头条新闻只是万达收购行动的一个开始,该公司随后接连用10.5亿元和6.5亿元猎取盈方和世界铁人公司这两大世界体育营销的高端资源,并将两者合二为一成立万达体育,确立了观赏性体育、参与性体育和服务这三大核心业务,描绘了一幅纵贯高低端、横跨中外的蓝图。
阿里巴巴联手新浪和云峰基金成立了阿里体育,成立后虽然一度陷入沉寂,但摘取世俱杯冠名权这一大动作依然彰显了其在数字化、全球化领域的雄心。
另一家互联网巨头腾讯击败乐视、新浪等对手,用一张5亿美元的大单成为了未来5年NBA中国数字媒体独家合作伙伴。乐视虽然痛失NBA阵地,但在过去的两年收揽各项体育赛事IP,经过一年近乎疯狂的版权收购拥有了200多项10000多场赛事的内容版权。
巨头们激战正酣,规模相对小的公司也频有亮点,合力万盛收购荷甲海牙俱乐部,互动娱乐收购西班牙人俱乐部,贵人鸟、雷曼股份等设立体育产业基金等,也均是资本抢夺体育产业核心资源方面值得记录的大动作。
11月末,由达晨创投与维宁体育首倡发起,万达体育、阿里体育等20家机构联合发起的“互联网+体育中国会”在京成立。在这样的竞争与合作中,各路资本正摩拳擦掌,未来一年甚至数年,资本抢滩登陆体育产业的硝烟必然将会继续弥漫。
健身热潮风起云涌
《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人们的健身热情也在这一年攀上高峰。草根足球、草根篮球、广场舞、太极拳、马拉松……人们正在以各自的方式,迈向一个“健康中国”的未来。
“马拉松热”是2015年全民建设领域的热词,2015年,仅田协注册在案的跑步赛事数量就激增到130场左右,一年当中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马拉松赛事上演。随着马拉松赛事审批权的全面放开,更多的商业赛事、草根赛事、众筹赛事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共同造就了一个“奔跑的中国”。
除“马拉松热”外,其他项目如足球、篮球、自行车等基层办赛也掀起热潮,全民健身热潮搅动一池春水,人们更舍得在体育运动上花钱,大大小小的创业者也从中觅得机会,进而带动了体育用品、场地租赁、赛事服务等相关体育产业。
11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调查状况,2014年我国城乡居民中有33.9%(含在校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2007年增加了5.7个百分点。在体育消费方面,2014年20岁以上人群中有39.9%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人均926元,比2007年的消费人数比例增长67.7%,人均消费水平增长52%。
前景一片光明,不过路还要一步一步走,正在朝阳期的中国体育产业,与西方体育强国体育产业之间的差距依然不小。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能够达到1-3%,而中国除了少数省份刚刚冲破1%大关以外,大部分地方的体育产业占比并不算大。《意见》中提出了一个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的目标,不过从目前来看,人均场地面积仅为1.5平方米。
冯建中表示:“第一,现在我国和先进国家相比,名牌竞赛培育不够,国内世界知名品牌还是很缺乏的,特别是高水平世界知名竞赛表演品牌还不够,要加大这方面培训、培育,通过政府、社会、市场共同推动,才能把这块做好。第二,我国现在是制造业生产大国,很多体育装备产品在我们国家生产,但是在名牌创新形成自己制造的一些生产品牌还是不够。这块要靠社会资本、政府的推动,在创新、提升品质、转型升级方面下大工夫。因为创新这件事还是需要有各方面条件的。第三,这方面人才比较缺乏。有管理学家说,落后的国家不是天然落后,是管理和人才意识不够造成的。要采取综合措施,在人才培养、名牌赛事培育、吸收社会资本等方面下工夫,还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