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领会精神实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甘肃日报 
2015-12-11 15:59:51

  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兰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高新才

  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建议要求,到2020年,要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使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使贫困县全部摘帽,使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稳定实现农村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标志着“十三五”时期,坚持共享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甘肃农村贫困是典型的能力性贫困。能力性贫困具有的累积性、传承性和滞后性等内在特征,决定了甘肃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在保障贫困农户生存权利和基本尊严的基础上,聚焦能力建设,创新扶贫体制,实施精准帮扶。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破除发展瓶颈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必然导致生产要素的流失,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产业发展失去依托,贫困人群发展致富的共性约束就难以解决,精准扶贫的速度和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将公共服务设施向贫困区域延伸,提升其公共服务设施的水平和质量,提高要素聚集程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打造贫困区域的抵御性屏障,防止次生贫困和贫困恶性循环的发生。

  加大财政、金融、扶贫开发用地政策的支持力度,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每年应保证较大幅度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涉及民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应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明确取消财政投入的地方配套资金。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设立扶贫灾害网,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支持贫困地区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最新年度变更调查,调整土地利用规划,保证扶贫开发用地。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

  在深化拓展精准扶贫顶层谋划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切实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探求涵盖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弥补、富民特色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17个专项支持计划与贫困地区的完美对接,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建立精准的贫困情况数据库,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互联的扶贫网络,打通扶贫相关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通过扶贫对象识别、扶贫措施落实、信息数据分析、扶贫成效跟踪、扶贫业绩考核等5个方面功能的有效发挥,对各地各部门“1+17”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和成效进行全过程的精准管理。

  我省贫困地区之间的贫困成因各异、发展差异明显,必须因地、因人施策。在特色产业脱贫方面,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实施特色产业支持行动,加大对贫困区域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的支持力度,依托各地特有的人文自然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合理有序开发贫困地区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在劳务输出脱贫方面,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引导农村贫困人口进入家政、物流、养老等领域就业,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在异地搬迁脱贫方面,对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确保搬迁人口有业可就、稳定脱贫,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并积极探索利用农民进城落户后,自愿有偿退出的空置资源,安置异地外迁农户。

  创新是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甘肃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陈永胜

  甘肃要实现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战略部署,结合甘肃省情,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必须适应甘肃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转变的客观现实需要,创新思想理念。当前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这种滞后局面的形成虽然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但思想理念落后是重要因素。一是官本位思想严重,不适应工商业社会要求;二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缺乏;三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加快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必须进一步加快思想理念转型,树立适应工商业社会要求的新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人才意识、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效率意识、财富意识,树立尊重企业家、培育促进市场主体等思想观念,并把这些思想观念转变为政策、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

  必须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为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智能化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已经到来。“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科技创新任务。甘肃必须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部署要求,借助科技优势,推动科技进步,促使政府、市场、人才等多要素共同发力,协调运转,把科技实力变成创新实践。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释放企业创新活力,进一步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深入挖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潜力,积极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多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调动创新积极性。

  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已经对当代中国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我们要看到,这场变革的大幕才刚刚拉开。甘肃作为欠发达地区必须要适应国家制度创新的要求,把制度创新作为推动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抓手,抓紧抓牢抓实。政府制度创新要以提升甘肃各级政府的法治能力和法治水平为核心,全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型,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全力打造政府公共服务新流程,按照主体、时间、顺序、方式等要素组合,推进政府办事流程再造工程,为老百姓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产品。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目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监管制度,做强做大甘肃国有企业;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双联为载体,精准扶贫为目标,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把兰州逐步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资本中心,推动甘肃经济从产业资本形态向金融资本形态转型升级。

  以新理念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玉璧

  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发展的思路和要求,也是发展的路径和举措。创新发展解决的是动力问题,强调的是发展的基点;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强调的是发展的节奏;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强调的是发展的底色;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强调的是发展的格局;共享发展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强调的是发展的目的。五大发展理念主题主旨相通、目标指向一致,统一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构成了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路径。

  “五位一体”发展新理念,是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理念,也是解决新常态下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理念,是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五位一体”发展新理念,解决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创新发展要着重解决创新意识不足、创新体制机制运转不畅的问题。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新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协调发展要克服发展中不均衡、不和谐、不可持续的问题。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发展要着重解决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发展要解决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问题。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发展要解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普惠包容发展问题。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和人民福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行。

  补齐发展短板 决胜全面小康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进军

  目前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总体仍然较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最大的瓶颈和短板在于:一是体制僵化与发展方式粗放互为因果。我省长期发展主要靠生产要素投入和政府驱动,自我发展能力弱、资源消耗大、效率低、环境保护成本高,而发展滞后往往诱发急于求成,进而加剧低效益、低水平、高耗能、高污染经济发展。二是创新发展能力低,创新意识差。观念与理论创新、战略思路与对策创新、制度与体制创新、管理与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等,都滞后于全国。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现状看,基本处于“有跟踪模仿无核心技术”的初级阶段,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有限,整体竞争能力有限。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农业人口比重高,农业现代化程度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四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城乡居民收入低是最大短板和瓶颈制约。五是资源环境与生态压力大,加快发展与化解资源环境压力之间存在两难选择。六是开放水平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微弱。

  要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重大部署,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

  一要坚持创新发展,打造发展新动力。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我省发展全局的位置,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进一步深化对省情和我省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探索“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在甘肃的实现路径,理清发展战略与思路;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争取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生物医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方面有实质性突破,为构建产业新体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促进发展动力转换,在继续发挥利用好投资的同时,增强和发挥好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积极拓展区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经济发展新空间,在培育壮大新增长点、新增长极、新增长带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新突破,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

  二要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统筹。要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抓手,以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发展为重点,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化良性发展格局,有效拓展城乡发展空间。

  三要走绿色发展道路,筑牢生态屏障,建设美丽甘肃。依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争取建设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各地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定位发展,充分体现各地发展的特殊性,不能为GDP而牺牲生态;积极争取加大对我省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构建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四要坚持开放发展。抓住我省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变的契机,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为牵引,借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国内国外市场分工与资源配置,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出口,创造开放新红利,同时以开放倒逼改革、促进发展,打造我省对外开放升级版。

  五要坚持共享发展,全力推进扶贫攻坚。把改善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十三五”我省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和评价改革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加快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环境保护、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构建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保障;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扶贫搬迁、生态扶贫、兜底性保障政策、医疗救助保障、低保政策等多种途径方式科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坚持共享发展 推动民族经济社会进步

  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虎有泽

  地区发展对于国家繁荣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甘肃处于丝绸之路要道,但由于地域和环境的限制,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甘肃的发展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应该乘势而为,率先做好民族地区的扶贫和教育问题。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甘肃民族一个也不能少。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发展等理念,指明各民族共建小康社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也是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份。国家目前贫困县的总数是592个,我省有43个。我省两个民族自治州有五县一市(卓尼县、舟曲县、夏河县、临夏县、广河县、合作市)为贫困县,七个民族自治县有四个是贫困县(天祝县、东乡县、积石山县、张家川县)。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甘肃民族发展,需要把重点放在贫困地区。首先,紧盯民族地区。尽管甘肃不是民族自治地区,但少数民族多,民族地区发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才能尽快弥补。应该结合少数民族特点,对症下药。其次,推进精准扶贫。以五中全会为契机,落实省政府制定的“1+17”精准扶贫方案,全面提高甘肃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再次,落实“三严三实”。党员干部处于工作第一线,他们的形象直接关系到百姓对国家的认同。要严格要求基层党员干部,特别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监督,保障把钱用在刀刃上。

  第二,以“五大理念”为基本准则,指导民族地区农村发展。首先,围绕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结合民族特色,推进农村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通过多种渠道,注入资金,鼓励农村发展民族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道路。其次,根据需求及时整合调整惠农和支农重点和政策措施。适时分析农村发展现状,根据需求变化调整强农惠农重点,实施动态管理方式,用新思路、新理念、新要素为贫困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再次,建立城乡互动机制促进农民在城乡自由进退。积极主动做好进城农民工的管理服务,整合培训渠道,提升劳动力输出的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快城镇化步伐,释放农村的发展活力,形成城乡的良性互动。第四,通过激励引导改变基层政府的工作方式和执政理念。引导各地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挥农村建设主要引导者的作用。

  第三,甘肃民族要发展,民族教育是关键。首先,加大少数民族教育,培养出一批国家需要的民族干部,带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好干部”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对民族干部要按照好干部标准,加大再教育,设置干部流动机制,淘汰不合格者,让民族好干部带领民族村走出“发展陷阱”。其次,在民族地区加大落实义务教育。《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民族教育发展目标,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等,甘肃应借此机会加大民族教育力度,服务社会发展。再次,把民族教育提高到社会主义认同层次来看待,创造全面接受更多教育的机会。甘肃民族成分多,民族教育同地区乃至国家稳定密不可分,民族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大批民族知识群,通过他们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传播科学技术知识,传承民族文化,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