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1日 16:10:23来源:中国美术馆
1959年马常利创作的《幸福之路》和1963年创作的《高原青春》是他早年的代表作,在今天看来,依旧是富有精神性的作品,画中人物造型极为准确,写实的画风基础上又展现出抒情意味,在流畅的画面韵律下抒发着画家自己对于自然、生活和人的体悟。除此之外,马常利在1965年创作的《大庆人》是他艺术生涯中又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他将人物安排在风雪交加的油田上,将大庆人刻画得犹如英雄般屹立于画面中央,《大庆人》与其说是新时代工人的写照,不如说更像是一首赞美平凡英雄的宏伟史诗。这些画在今天读来仍然有一种震慑人心的艺术张力,他注重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在画中,不仅仅局限于人体结构的解剖透视,而是运用线和笔触的虚实来增强人物表现力,并在色彩上偏向抒情性和装饰性的统一,画面呈现流畅轻快的氛围,极具个人特质。马常利先生的这些作品也因此在中国当代油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位。
马常利先生的成功还在于他找到了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道路和绘画风格,既不是一味临摹,也不是只重形式、纯粹表现,而是从生活中获取创作激情、升华艺术感悟,融情于景、于物,以情绘画。马常利先生的主题人物画既不虚张声势、也不概念化,如邵大箴先生语:“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个性和从生活中获得的感受作画的。”无论是已成经典的表现英雄主义气概的《大庆人》,还是别有风味洋溢着乐观情感的《高原青春》,这些人物色彩单纯明亮,形象生动且颇具人情味。
也许是因为他个人秉性中带有诗意的情怀,马先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开始转向风景画的创作,并在后期臻于成熟。作为公认的“色彩的诗人和歌手”,他将风景画看做是画家的“心灵之歌”、是“无言的诗”。他对于风景画的专注来源于对自然的敬仰,更进一步的将自己充沛的感情投注于画面之中,并始终坚信优秀的风景画对人性情的陶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常利先生在面对自然时并非将精力集中在名山大川间,而是将视点放置于平凡的场景,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喜欢从平凡中发现美,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更为贴近,更易于引起人们的共鸣。记得有一次在乡村写景,村民路过说:‘咱这乡下有什么可画的!’但当他们下工回来,看到即将完成的画面后,称赞道:‘原来咱们这里也很好看’。这说明经过画家对景物的选择、提炼、取舍,融入个人的情感后,生动地再现了对象,画面有了生命,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就如同马常利个人本身,性情中带着温情、朴实和真诚,他更愿意将自然中不险峻,不咄咄逼人的生活场景表现在画面里,以自我感受为出发点达到人与物、自然与生活的契合。他1992年创作的《高原牧歌》以及在不同时段以高原为主题的一系列作品如《草原情日》、《雪原》、《高原牧场》等,都是他在高原写生生活的真实感受,他不拘泥于画面主体形体结构的刻画和构图的程式化表现,巧妙安排画面的主体与空白,构思极具趣味性的画面结构,并以丰富而又和谐的色调营造轻松愉悦的画面气氛,将一种音乐的流动感和诗意的美注入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