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东城区将完成天坛周边、南中轴、太庙等环境整治;重点打造前门东区、南锣鼓巷地区、东四三至八条地区等一批“历史文化精华区”,基本完成旧城改造、更新和古都风貌保护任务;完成东堂子4号、6号、宁郡王府、清末太医院等文物及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修缮腾退……
东城区区委书记张家明在解读旧城改造和非首都功能疏解时表示,东城区还将在市场规模、功能、人口方面进行进一步压缩和精简,到2017年底,东城将对外疏解50%商户,全区小商品市场数量减少一半以上。
小商品市场
2017年底减一半以上
按照非首都功能疏解计划,到2017年底,东城将对外疏解50%商户,全区内的小商品市场数量减少一半以上,批发、物流功能全部外迁。
记者了解到,东城区现有商品交易市场35个,今年年内,东城区将完成5家市场的疏解,腾退市场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疏解经营人口7500人。航星机器制造、元隆皮草等12家有生产活动的工业企业全部外迁。
张家明表示,东城区制定了特色商业街区及平房区业态发展指导目录,从不同角度严控入口,严格禁止低端业态的增量。今年,已有1488个属于禁限目录单位的企业注册或项目未通过审批。
天乐玩具市场
东城首家整体关停市场
红桥天乐玩具市场是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这座建立于2000年5月的老市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繁华的红桥商业区,随着城市功能的发展和完善,目前,这里已经不适合设立这样的小商品市场。10月31日,这座经营了15年的玩具市场正式关门。这也是东城区整体关停的首家小商品交易市场。
张家明表示,条件符合基本发展要求的区域,则会引进符合东城业态的高精尖企业,比如文化、金融和商业类等。
文物腾退
修复保护后向公众开放
文物古迹腾退后空间将如何利用?对此,张家明表示,东城区在文保区的修缮改造方面,深化了钟鼓楼广场整治工程,修复了宏恩观、杨昌济故居等文物,拆除了403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实现了钟鼓楼广场的整体亮相和环境的协调。辖区内不少被低端批发类市场所占据的文物古迹类场所,会按照要求在清退之后,归还给相关的单位,在进行修复和妥善的保护后,对公众开放。同时,那些被中央、北京市和东城区企事业单位所占据的文物单位也会逐一被疏解。
胡同腾退
“留住老北京原生态和乡愁”
南锣鼓巷地区帽儿、雨儿、蓑衣、福祥4条胡同中居住1825户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仅有8.54平方米。东城区在对这4条胡同进行腾退修缮整治时,为了“留住老北京原生态和乡愁”,充分征求居民意愿,利用内部空间在户内或院内增加厨卫设施,拆除不符合风貌保护要求的建筑。截至11月27日,已有79户选择定向安置房源,居民将住进城锦苑的新楼房。
张家明表示,旧城改造按院落、胡同、项目分别施策。已形成了中轴线历史文化传承、前门整体修缮改造、南锣鼓巷微循环改造、玉河遗址恢复保护、陈独秀故居合作共享等模式。在保持建筑、街区多样性的同时,维护着全区整个旧城特别是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整体性。
东四三条至八条
地上地下可全方位停车
作为“文物保护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东四三条至八条目前存在着人口密度大、低端业态聚集、违法建设存量大、“城市病”现象严重的问题。
东四三条至八条环境综合治理将引入“综合停车、环境治理、院落改造、业态更新、社区治理”五大“动力因子”。张家明介绍,这里将建设2至3处地下停车系统,部分地上立体停车系统。打造“风貌保护居住区示范院项目”,选择可行性示范院落形成现代传统风貌住宅。同时还将打造便民商业中心,以较低成本经营生活必需品和文化生活消费品,挤压胡同内无序和低端业态的生存空间。
东四三条至八条还将吸引优质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与东二环东四段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产业集群相呼应,有效疏解人口。同时,这里还将打造四合院博物馆,引入、培育、孵化新生态产业。(本报记者 张楠)